基于体验学习圈理论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朱从钦
遂溪县第三中学 524300
一、体验学习圈理论
大卫・库伯于 1984 年提出 “体验学习圈” 理论,将体验式学习界定为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包含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主动检验四个阶段[1]。其中,具体体验是指通过体验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反思观察是指引导学生对体验活动进行再观察、再反思,梳理体验中的关键信息;抽象概括是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本质认识,形成对知识的理性理解;主动检验让学生将抽象概括的原理(或规律)应用于新情境中验证,由于验证难以一次完成,实践检验会进一步指向新的具体体验,开启下一轮学习循环[2]。
二、教学设计案例 —— 以中图版 “污染物跨境转移”为例
(一)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 “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的内容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 通过案例探究,从区域视角分析污染物跨境转移的主要形式及成因,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素养;2. 依托案例分析,梳理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落实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要求;3. 结合相关资料,归纳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应对措施,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1.体验学习圈一: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途径
1.1 具体体验
为帮助学生直观感知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多元场景,教师分别呈现以下三类教学情境:情境一,播放日本福岛核废水跨境扩散过程视频,动态展现核废水随洋流扩散的时空轨迹;情境二:提供酸雨引发地面酸性污染物扩散的文本材料,阐述酸性物质随大气环流跨国界沉降的空间范围;情境三:展示欧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电子垃圾的图文资料,揭露固态污染物人为转移的方式。
1.2 反思观察
在具象情境铺垫后,教师以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化思考,推动认知从 “被动接收” 转向 “主动分析”:问题 1,结合三类情境中污染物的形态与来源,可将其划分为哪些类别? 问题 2,不同类别的污染物,分别通过何种载体或方式实现跨境转移?
随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情境材料,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教师指导并记录典型讨论思路。
1.3 抽象概括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通过 “板书梳理 + 代表发言汇总” 的方式,引导学生整合分散的讨论成果,归纳出污染物跨境转移的两大核心形式:第一,自然途径。即依托大气循环、水循环等自然介质的运动,实现无人工干预的跨区域转移,其动力源于自然系统的固有循环规律;第二,人为途径。即通过合法贸易或非法行为,由人类活动主导完成跨境转移。
1.4 主动检验
为验证学生对 “转移形式” 的理解程度,教师选取 2006 年荷兰托克公司向非洲科特迪瓦倾倒有毒工业垃圾的典型事件,呈现该事件的图文材料,并设计靶向性问题:问题一,材料中的有毒工业垃圾属于哪一类污染物?问题二,结合前一环节归纳的 “转移途径类型”,分析该垃圾是通过何种方式转移至科特迪瓦的?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答案,教师选取 2-3 组分享思路,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将 “有毒工业垃圾” 与 “人为非法转移途径” 准确匹配,以此检验规律应用能力。
设计意图:一方面,具象情境打破 “污染物跨境转移” 的抽象性,帮助学生建立 “形态 - 途径 - 区域影响” 的关联认知,同时通过核废水、电子垃圾等现实问题触动认知冲突,深化其对 “环境安全无国界” 的理解;另一方面,对 “转移途径” 的探究为后续 “污染物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章节奠定知识基础。
2.体验学习圈二: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2.1 具体体验
教师呈现“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事件”图文材料,学生阅读材料,并提取
关键信息(比如污染范围、应对措施等)。
2.2 反思观察
教师结合上述案例,提出思考问题:问题一,松花江硝基苯污染对沿江环境有何影响?问题二,我国处理该事件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问题三,污染物输出与输入国家或地区分别应如何预防与解决跨境污染问题?
2.3 抽象概括
学生结合材料与思考,讨论上述三个问题的核心结论:
问题一结论:污染影响:上游污染波及中下游水体,沿岸水井易受污染,破坏河流生态并危及居民生活;
问题二结论:我国措施: ① 全力处置污染,保障居民用水安全; ② 及时通报俄罗斯及国际组织,争取谅解; ③ 提供防污设备,降低危害; ④ 主动担责,协商赔偿;
问题三结论:输出方——强化环保,控制污染物排放;承担责任,执行国际公约;
加强污染管控;
输入方——加强跨境污染监测、预报与防治;完善法律,强化宣传管控;
国际合作——健全跨境污染治理机制,建立应急预警预案,共享信息,发挥国际组织作用,推动缔结环保公约。
2.4 主动检验
教师依次呈现三个拓展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上述结论分析问题,深化理解:
案例一:南亚大气污染越过喜马拉雅山脉
思考问题:该案例中污染物的类型与来源是什么?其跨境转移具有哪些特点?会引发哪些环境危害?需采取哪些针对性应对措施?
案例二: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
思考问题:该案例对跨境污染事件的处理提供了哪些参考经验?
案例三:《巴塞尔公约》
思考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有效履行《巴塞尔公约》时,分别需采取哪些具体做法?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案例呈现,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将抽象结论应用于具体场景,深化对 “跨境污染影响与应对”的理解,最终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落实地理学科 “人地协调观” 核心素养。
(三)评价量表设计
为客观评价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笔者设计了学生课堂学习评价量表。该表包括 4 个一级指标和 8 各二级指标,评价方式采用自评与师评相结合的模式,其中自评权重为 40% ,师评权重为 60% ,二者按此权重计算每位学生的综合评分。
三、结语
本文以 “污染物跨境转移”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将体验学习圈(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主动检验)四阶段融入教学,构建完整理论应用模型。该教学设计聚焦体验学习与学以致用,将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学习全程,助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能力素养,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本次教学设计仍存优化空间:一是可深化学生自主体验活动(如增设模拟实验、小组调研),提升参与度;二是需细化分层任务,适配不同认知水平学生,保障全员在体验中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申敏婷,高中课堂地理实践活动体验式学习的策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本文系 2023 年度广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基于体验学习圈理论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YQJK51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