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风电机组风能捕获效率提升路径

作者

陈双林

中国电建集团四川工程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市 610000

引言

风能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其高效开发利用对实现 “双碳” 目标、优化能源结构具有关键意义。风电机组风能捕获效率直接决定风电开发的经济性与可行性,效率提升不仅能增加机组发电量、降低度电成本,还能拓展风电开发的地域范围,让低风速地区具备风电开发价值。随着风电产业向规模化、高海拔、低风速区域拓展,对风电机组风能捕获效率的要求持续提升。因此,明确效率提升的核心价值,梳理科学可行的提升路径,完善实施保障机制,对推动风电技术进步、促进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风电机组风能捕获效率提升的核心价值

(一)降低风电开发成本,提升经济性

风能捕获效率提升是降低风电开发成本的关键抓手。效率提升可直接增加风电机组单位时间内的发电量,在机组投资、运维成本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发电量增加能摊薄单位电量的成本,显著降低度电成本;同时,高效机组对风能资源的要求更低,可减少对高风速优质风场的依赖,降低风场选址难度与土地占用成本,进一步提升风电开发的经济性,增强风电与传统能源的市场竞争力。

(二)拓展风电开发边界,优化能源布局

高效风能捕获能力能拓展风电开发的地域边界。低风速地区风能资源相对丰富但风速较低,传统机组在此类区域开发效益有限,而效率提升后的机组可在低风速环境下实现高效发电,推动风电开发向低风速平原、丘陵区域延伸;同时,高效机组适配高海拔、复杂地形的能力更强,可助力风电开发向高海拔山区、沿海岛屿等区域拓展,优化风电产业空间布局,促进能源资源的均衡开发利用。

(三)推动风电技术升级,助力 “双碳” 目标

风能捕获效率提升是推动风电技术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为实现效率提升,需在机组结构设计、控制算法、材料应用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如研发更长叶片、更高效传动系统、更智能的控制策略,这些技术创新不仅能提升风能捕获效率,还能带动风电产业链上下游技术进步;同时,效率提升带来的风电开发规模扩大,可替代更多化石能源消费,减少碳排放,为实现 “双碳” 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二、风电机组风能捕获效率提升的关键路径

(一)机组结构优化路径

机组结构优化是提升风能捕获效率的基础路径,需聚焦核心部件的性能提升。叶片设计方面,采用更长、更轻薄的叶片结构,优化叶片翼型与弦长分布,提升叶片对风能的捕获面积与转化效率,同时采用复合材料降低叶片重量,减少叶片转动阻力;传动系统优化方面,研发高效齿轮箱与直驱式传动结构,减少传动过程中的能量损耗,提升机械能向电能的转化效率;机舱与塔架设计方面,优化机舱布局减少风阻,采用更高塔架提升叶片扫风高度,捕捉更高海拔处风速更稳定、能量更丰富的风能。

(二)控制策略升级路径

控制策略升级是提升风能捕获效率的核心技术路径,需通过智能控制实现风能的精准捕获。变桨距控制优化方面,采用自适应变桨算法,根据实时风速、风向调整叶片桨距角,在低风速时增大桨距角以最大化捕获风能,在高风速时调整桨距角以稳定功率输出,避免能量浪费;偏航控制升级方面,研发高精度风向检测与快速偏航调节系统,缩短机舱对风的响应时间,确保叶片始终正对风向,减少因对风偏差导致的风能损失;功率曲线优化方面,基于风场实际风能特性动态调整机组功率曲线,在不同风速区间采用最优功率控制策略,实现风能向电能的高效转化。

(三)环境适配调整路径

环境适配调整是提升复杂环境下风能捕获效率的关键路径,需针对不同环境特点优化机组适配性。低风速环境适配方面,优化机组启动风速与额定风速设计,降低机组启动风速阈值,让机组在更低风速下即可启动发电,同时提升低风速区间的功率系数,确保低风速下的高效发电;高海拔环境适配方面,优化机舱散热系统与电气设备绝缘性能,适应高海拔低温、低气压环境,避免设备性能下降影响效率,同时调整叶片气动特性以适配高海拔风速变化规律;复杂地形适配方面,采用柔性塔架与抗湍流叶片设计,减少复杂地形下湍流风对机组的冲击,降低叶片振动损耗,确保机组在复杂风况下稳定高效运行。

三、风电机组风能捕获效率提升的实施保障机制

(一)技术研发支撑机制

技术研发是效率提升的核心保障,需构建 “产学研用” 协同研发体系。加大对风电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突破长叶片设计、高效传动系统、智能控制算法等核心技术,研发适配不同环境的高效机组;建立风电技术创新平台,整合研发资源,开展技术验证与成果转化,加速高效技术从实验室向实际应用的转化;同时,推动材料技术创新,研发更轻、更强、耐候性更好的复合材料,为机组结构优化提供材料支撑。

(二)标准规范保障机制

完善的标准规范能引导效率提升技术有序应用。制定风电机组风能捕获效率测试与评价标准,明确效率测试方法、指标定义与评价体系,确保不同机组效率数据的可比性与公正性;建立高效机组设计标准,规范长叶片、高效传动系统等核心部件的设计要求与安全标准,避免为追求效率而忽视机组安全性;同时,制定风场与机组匹配标准,根据风场风速、地形、气候特点,明确适配的高效机组类型与技术参数,确保机组在特定风场环境下实现最优效率。

(三)运维管理优化机制

科学的运维管理能保障机组长期保持高效运行状态。建立智能化运维监测体系,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叶片状态、传动系统性能、控制参数等,及时发现影响效率的故障隐患(如叶片损伤、变桨机构卡滞),提前开展维修保养;优化运维周期与策略,根据机组运行时间、环境条件制定差异化运维计划,避免过度运维导致的停机损失或运维不足导致的效率下降;同时,开展运维人员技术培训,提升运维人员对高效机组结构、控制策略的熟悉度,确保运维操作精准规范,保障机组高效运行状态。

结束语

风电机组风能捕获效率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以核心价值为导向,依托机组结构优化、控制策略升级、环境适配调整三大关键路径,结合技术研发、标准规范、运维管理的实施保障机制,实现效率的持续提升。从结构优化的基础支撑,到控制策略的智能赋能,再到环境适配的精准调整,每个路径需紧密衔接、协同发力;技术研发的创新突破、标准规范的引导约束、运维管理的精细保障,为效率提升提供长效动力。未来,随着风电产业向更复杂环境、更高效率目标迈进,需持续探索新的技术路径与保障机制,推动风电机组风能捕获效率不断突破,为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与 “双碳” 目标实现注入更强动力。

参考文献

[1]余杨. 风电机组全工况优化控制及实现[D].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24.

[2]孙洪昌, 黄国健, 范梦杨. 风电机组的提效与降载一体化技术研究[J]. 风机技术, 2023, 65 (02): 13-17.

[3]王伟超. 含磁悬浮主动偏航风电机组的风能捕获控制[D]. 曲阜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