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与公司治理的协同发展研究
罗锦涛
身份证号:445202199406010630
引言
医疗器械是用于疾病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缓解的特殊产品,其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医疗效果。随着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公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对医疗器械质量的要求日益严格。因此,深入研究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与公司治理的协同发展,探索有效的协同策略,对提升医疗器械企业管理水平、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与公司治理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质量管理体系与公司治理的协同,能够将质量理念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公司治理通过战略规划,为质量管理体系提供方向指引,确保企业资源向质量提升倾斜;质量管理体系则通过具体的流程和标准,规范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二者协同可有效避免因管理脱节导致的质量漏洞,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控制到产品检验放行等环节,都能得到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从而确保医疗器械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质量风险。
(二)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协同发展有助于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公司治理通过合理的组织架构设计和权责分配,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流程优化和持续改进机制,又能反馈到公司治理层面,促进企业管理流程的优化。在资源调配方面,二者协同可使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更精准地投入到质量关键环节,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企业运营成本的降低和整体效益的提升。
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与公司治理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战略目标脱节
部分医疗器械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未能充分考虑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导致质量管理目标与公司战略目标不一致。公司战略侧重于市场扩张和利润增长,而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聚焦于产品质量达标,二者缺乏有机结合。这种脱节使得企业在资源配置上难以兼顾质量提升,质量管理工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影响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和企业长期发展。
(二)组织协同不足
企业内部组织架构设置不合理,导致质量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协同困难。质量管理部门在执行质量标准和流程时,往往面临其他部门的不配合或阻力,无法有效获取所需的信息和资源。公司治理层面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难以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内部的全面贯彻和落实,影响了质量管理工作的整体效能。
(三)监督机制不完善
当前医疗器械企业的监督机制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等监督职能与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质量监督未能形成合力。监督标准和流程不一致,导致重复监督或监督盲区的出现,降低了监督效率。监督结果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无法为企业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依据,难以实现对质量管理和公司治理的有效改进。
三、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与公司治理协同发展策略
(一)战略层面融合
在企业战略制定过程中,将质量管理目标纳入公司整体战略规划,使质量提升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与公司战略相匹配的质量管理战略,明确质量在企业发展中的定位和目标。在战略实施过程中,通过资源配置、绩效考核等手段,确保质量管理战略的有效执行,实现质量管理体系与公司战略的深度融合,使质量提升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二)组织架构优化
优化企业组织架构,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跨部门的质量管理协同机制。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协调机构,负责统筹协调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各部门的实施工作,促进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明确各部门在质量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将质量管理工作纳入部门和员工绩效考核体系,激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质量管理,形成全员参与、协同推进的质量管理格局。
(三)监督机制协同
整合公司治理和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监督资源,建立统一的监督标准和流程。将内部审计、风险管理、质量监督等监督职能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加强监督结果的分析和应用,建立监督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反馈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并将其转化为企业改进质量管理和公司治理的依据。通过持续的监督和改进,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四、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与公司治理协同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推进协同发展过程中,企业面临观念、技术和制度等多方面挑战。观念上,部分管理人员和员工对质量管理体系与公司治理协同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协同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传统的管理模式,对变革存在抵触情绪。技术上,实现二者协同需要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支持,但部分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数据共享和分析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协同管理的需求。制度上,现有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对二者协同发展的指导和规范不够完善,企业在实践中缺乏明确的依据和参考。
(二)针对性应对措施
针对观念问题,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全体员工对协同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转变管理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和协同思维。在技术方面,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引入先进的管理软件和信息系统,实现质量管理和公司治理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分析,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科学性。对于制度问题,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加强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为企业协同发展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规范。企业自身也应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结合自身实际况,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保障协同发展的顺利实施。
结束语
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与公司治理的协同发展是医疗器械企业提升管理水平、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尽管当前存在战略目标脱节、组织协同不足、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且面临观念、技术、制度等方面的挑战,但通过实施战略层面融合、组织架构优化、监督机制协同等发展策略,以及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能够有效推动二者协同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制度环境的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与公司治理将实现更深度的协同,为医疗器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更好地满足公众对高质量医疗器械产品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璐, 陈林, 宋妮妮, 王文韬. 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与公司治理的协同发展研究[J]. 品牌与标准化, 2025, (04): 98-100.
[2]董丹丹, 朱阁磊, 杨盛林. 医疗器械注册质量管理体系核查的常见问题[J]. 质量与认证, 2025, (03): 102-104.
[3]李思媛, 尹辰, 陈建乐, 索银科.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核查常见缺陷分析与对策[J]. 医疗卫生装备, 2024, 45 (08): 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