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 跨学科教学路径探究
彭婷婷
紫金县佑文中学
一、多维价值深挖
《归园田居(其一)》以“归”为线索,借“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等意象构建“自然——生活——心境”的田园世界,其跨学科价值可从三个维度展开:
(一)文学价值:山水田园诗的范式意义
此诗开创了“以景喻志、情景交融”的田园诗传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将官场压抑与田园渴望具象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凝练“回归本真”的精神内核,成为王维、孟浩然等后世山水田园诗创作的典范。
(二)教学价值:核心素养的整合载体
学科教学易局限于“字词翻译+情感分析”,而跨学科教学能整合素养培养:通过历史学科补充东晋门阀制度,助解“辞官归田”的时代必然性,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美术学科将“诗中景”转化为“画中境”,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地理学科分析浔阳自然环境,明晰“田园生活”物质基础,强化“思维发展与提升”,契合新课标“在真实情境中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育人价值:现代生活的精神镜像
诗中“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从容与恬淡,为现代快节奏生活提供精神参照。可借生物学科助推学生探究“桑麻种植”的生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对比“当代内卷文化”与“田园隐逸精神”,助学生建立“物质极简、精神丰盈”的生活观,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二、融合节点精辨
跨学科教学需坚守“语文主体、学科辅助”原则,避免“为跨而跨”。核心融合节点如下:
历史学科:探究东晋门阀制度与陶渊明辞官选择,理解“归田”的时代背景;
美术学科:运用写意画“留白”“取象”手法转化诗句意境;
地理学科:分析浔阳柴桑自然环境与耕作适配性;
生物学科:研究诗中作物种植逻辑与农业生物多样性。
如历史融合需补充《晋书・陶潜传》史料;美术融合可借鉴苏轼“质而实绮”的评价,以淡墨勾勒对应诗的浅白语言。
三、实施路径搭建
遵循“语文本体→跨科探究 $$ 整合升华”逻辑,分三阶段推进:
(一)第一阶段:语文本体研读——筑牢基础(1 课时)
1.诵读涵泳:通过自由读、范读、赛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把握五言诗节奏(如“少无/适俗韵”),重点品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以重音传递情感。
2.意象梳理:小组用表格整理“羁鸟”“池鱼”“樊笼”等意象,分析象征意义(如“羁鸟”象征官场束缚),明确“归园田”是“精神回归”。
3.问题驱动:以“陶渊明‘归田’后真的‘闲’吗?”引导学生结合“种豆南山下”“开荒南野际”分析“开荒”显露出的是耕作的“初始状态”,但“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又显露出精神的“满足”,从而理解“闲”是“心灵无杂事”而非“身体无劳作”。
(二)第二阶段:跨学科探究——拓展维度(2 课时)
采用“1+X”分组模式(1 个语文组搭配X 个学科组),每组聚焦1 个主题:
1.历史组:查阅《东晋门阀制度研究》,撰写 200 字短文《假如陶渊明在盛唐,还会归田吗?》,对比东晋九品中正制与盛唐科举制,分析“归田”的时代因素,成果为“短文 + 史料卡”。
2.美术组:参考倪瓒《渔庄秋霁图》“留白”手法,为“榆柳荫后檐”“暧 暧远人村”作画,附 50 字说明色彩、构图与诗意关联,成果为“写意画+创
作说明”。
3.地理组:绘制浔阳柴桑简易地图,标注“南山”“长江”“园田”,结合亚热带季风气候分析“种豆”条件,解释“归田选址原因”,成果为“地图 +. 气候表”。
4.生物组:梳理“豆”“桑”“鸡”的生物特性,分析其在东晋乡村的作用,对比现代单一种植,谈“生态多样性”价值,成果为“特性表+短评”。
(三)第三阶段:整合展示与反思——升华成果(1 课时)
1.小组展示:历史组读短文、美术组讲画作、地理组演示地图、生物组析生态;语文组串联,追问“成果如何助解诗句”(如“浔阳柴桑气候如何解释‘草盛豆苗稀’?”)。
2.全班互评:按“紧扣诗句”“知识准确”“逻辑清晰”星级评分(1-5 星),提出改进建议(如“美术组可加‘虚室’呼应‘户庭无尘杂’”)。
3.反思写作:学生撰写心得,含“1 个新发现”(如“归田是对时代的反抗”)、“1 个疑问”(如“现代是否有‘归园田’的可能”)、“1 个联系”(如“诗中生态观与碳中和相通”)。
四、教学建议优化
(一)坚守语文主体,避免学科错位
跨学科核心是“以他科为工具,深化语文理解”,非“讲他科知识”。如历史探究“门阀制度”需围绕“助解归田选择”,不可陷入东晋政治细节;美术绘画需以“还原诗意”为目标,不可变成绘画技巧培训。教师需及时锚定语文目标,避免偏离。
(二)分层设计任务,兼顾学生差异
设基础版与进阶版任务:
1.基础版:历史组提供“门阀制度”资料片段,学生提炼信息;美术组用简笔画模板涂色补细节。
2.进阶版:历史组自主查《晋书》,对比陶渊明与谢灵运归隐差异;美术组尝试“诗画互改”。确保不同基础的学生均有成就感。
(三)加强学科协同,确保知识准确
语文教师需提前与他科教师沟通:如与历史教师确认“东晋农业技术”,与美术教师明确“写意画与诗意匹配点”,避免知识错误。条件允许时组建“跨学科教学小组”,共同设计任务、审核成果。
(四)注重评价多元,指向核心素养采用“过程性 + 终结性”“教师+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
1.过程性评价:关注“诵读”“讨论”“探究”的参与度;
2.终结性评价:关注成果的“语文关联性”(如心得是否紧扣诗句)
3.学生自评:反思“对哪句诗理解更深刻”,避免“重学科、轻语文”
结语
《归园田居(其一)》跨学科教学,是“以语文为核心,多学科为羽翼”的深度探究。通过跨学科教学实践,既能让学生读懂“方宅草屋”的画面,更能理解“复得返自然”的精神内核,实现从文本解读到素养提升再到现实联结的跨越,为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杨华,冉建权.《山居秋暝》跨学科教学路径探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7):13-16.
[3]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章颖。新高考下“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探究[J].考试周刊,2025(17):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