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电阀门密封性能检测与检修质量控制研究

作者

宋昊喆

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 福建 福清 350300

摘要:本研究针对核电阀门密封性能这一核安全关键因素,系统性地开展了检测技术与质量控制体系的创新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传统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开发了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检测技术体系,重点突破了氦质谱检漏灵敏度提升、声发射信号特征提取(开发了小波包-神经网络混合算法)等关键技术难题。在质量控制方面,构建了包含材料性能、几何精度、工艺参数等指标的评价体系,并创新性地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质量追溯。实际应用表明,该体系可使阀门泄漏事故率降低82.3%,检修效率提升40%以上。研究成果为提升我国核电阀门可靠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关键词:核电阀门;密封性能;氦质谱检漏;质量控制;区块链追溯

一、核电阀门密封性能检测技术研究

(一)传统检测方法评估

在核电阀门密封性能检测领域,传统检测方法存在明显的技术局限性。通过对比试验,传统检测方法性能对比详情见表1。

如表1所示,水压试验法虽然操作简便,但其灵敏度仅为10-3Pa·m³/s,仅适用于检测10μm以上的宏观泄漏通道,且受温度波动影响显著(误差达±8%)。气泡法虽然检测范围可覆盖5-100μm,但由于依赖操作人员的主观判断,重复性误差高达±15%。超声波检测技术虽然将检测下限提升至1μm级(灵敏度10-5Pa·m³/s),但易受阀门结构噪声干扰,在复杂工况下的误报率达到23%。值得注意的是,核电阀门最常见的蠕变失效往往发生在1μm以下的微观尺度,而上述传统方法对此类微泄漏的检出率不足5%。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2023年报告指出,这种检测盲区是导致核电站非计划停堆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1]。

(二)多模态检测技术开发

1.高灵敏度氦质谱检漏技术

针对传统检测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开发了基于负压采样模式的高灵敏度氦质谱检漏技术,采用INFICON L300i检漏仪进行系统优化。通过改进检漏腔体设计(容积缩减至0.5L)和采用三级分子泵抽气系统,将最小可检漏率从常规的1×10-11Pa·m³/s提升至5×10-12Pa·m³/s。同时,通过开发自适应温度补偿算法,使温度波动影响降低至±0.5%,并优化检漏路径规划策略,使检测效率提高40%。实验数据显示,该技术对0.2-1μm级微泄漏的检出率达到98.7%,误报率控制在2.3%以内。在某核电站三期工程应用中,成功识别出3处传统方法未能发现的阀座微观裂纹(最小0.3μm),验证了该技术的工程适用性。

2.声发射信号智能处理

为了更好地提升核电阀门密封性能的检测效率,本研究创新性地开发了基于小波包变换与深度学习的声发射信号处理系统。采用NI PXIe-5160高速采集卡,构建8通道同步采集阵列,并通过ISO 12716标准布置传感器网络[2]。针对核电阀门特有的宽频带噪声干扰,提出改进的WPD-CNN混合算法,即利用db5小波包进行5层分解,提取16个特征频带的能量熵。随后,构建一维卷积神经网络,实现裂纹信号的智能识别。实验数据表明,该算法在某核电站实际工况下的检测准确率达到97.3±1.2%,较传统方法提升23.5%,特别在0.5-5μm微裂纹识别方面,虚警率控制在1.8%以下,极大地避免了非计划停堆导致的经济损失。

3.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应用

针对核电阀门密封面的微观形变检测,本研究创新性地引入数字图像相关技术,采用LaVision StrainMaster系统(分辨率0.01μm)进行三维全场应变分析。在某核电站中,通过优化散斑制作工艺(直径0.05mm黑点,密度60%)和加载方案(0-8MPa分级加压),成功捕捉到阀座边缘0.12%的局部应变集中现象,与后期拆检发现的微裂纹位置吻合度达95.6%,该技术为阀门密封性能退化早期预警提供了新方法。

二、核电阀门密封性能的检修质量控制体系

(一)质量追溯系统设计

本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核电阀门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系统,采用Hyperledger Fabric 2.5框架,实现三层架构设计。在数据层,通过CouchDB状态数据库存储结构化检修记录,支持复杂查询;智能合约层采用Go语言开发,实现自动化的数据校验规则;应用层提供跨平台的Web和移动端接口,支持实时数据可视化[3]。同时,系统运行采用改进的PBFT共识算法,将交易确认时间控制在2秒内,通过SHA-256加密和数字签名技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实际应用表明,在某核电站5号机组大修期间,该系统实现了100%工序可追溯,平均数据上链延迟仅1.8秒,成功识别并拦截了5次违规操作。

(二)经济效益分析

本研究构建的质量控制体系在某核电站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应用验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根据实际运行数据统计,实施后单台阀门平均检修成本从4.8万元降至3.2万元,降幅达33.3%;平均检修周期由6.5天缩短至4.2天,效率提升35.4%。在质量指标方面,阀门返修率从18%降至3.2%,降幅达82.2%,非计划停堆次数由年均1.2次减少至0.3次。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区块链追溯系统预防的潜在质量事故,累计避免经济损失约2800万元。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2023年评估报告指出,该体系综合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显著的推广应用价值。

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开发的氦质谱-声发射-DIC多模态检测技术,将微泄漏检测下限推进至0.2μm级。同时,区块链追溯系统确保了质量数据的真实可靠,研究成果已在多个核电站中推广应用。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索和构建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故障诊断模型,不断优化核电阀门密闭性能的检测与检修技术,从而助推核电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牟杨.核电厂气动调节阀动作性能诊断方法和常见故障分析[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4(21):181-184。

[2]牟杨.核电厂气动两位阀诊断方法与常见故障浅析[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4(19):169-171.

[3]姜玉,赵伟明.核电阀门密封面摩擦磨损性能研究[J].阀门,2024(4):429-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