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自信的建构机制研究

作者

王冠军

中共虎林市委党校 黑龙江省虎林市 158400

引言

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这些论述不仅凸显了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也表明了党和国家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视提到了新高度。从整体上把握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文化的价值体现

乡村文化诞生于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农村生活、社会结构和村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反映,是农村几千年发展的缩影。它不仅是乡村居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引导村民塑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生活方式。乡村文化涵盖了乡村建筑、民俗习惯、传统技艺、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乡村社会的独特风貌与精神特质。在乡村文化的熏陶下,村民逐渐形成了勤劳善良、尊老爱幼、团结协作等传统美德,这些美德不仅塑造了村民的个体品质,进而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文化在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方面还体现在其对村民思想观念的塑造与影响上。乡村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对村民的思想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 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

2.1 思想重视不够,主动谋划不足

总书记指出,“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工程,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以乡村文化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一些领导干部没能运用系统思维去认识和理解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为经济发展是头等大事、重中之重,只要经济发展好了,农民生活富裕就行了,农村文化建设既不影响农民致富又不影响干部的政绩,存在“ 经济建设要上,文化建设就要让” 的思想观点。除了思想重视不够,也存在一些客观因素。在镇、村一级,各项工作任务繁杂、千头万绪,相关单位对乡村文化建设这类投入精力大却成效不易见的工作主动谋划少,在实际工作中,没能做到把乡村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共谋划、同部署,创造性地组织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使得现有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发挥,乡村文化振兴总体进展缓慢。

2.2 缺乏有效组织,群众参与不积极

乡村文化建设,关键在人。只有把群众组织起来,让群众参与进来,活动才能产生成效,才有意义。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开展活动所需的设施、设备仅仅是基础性的工作,让人们动起来、聚拢来,把人们的兴趣、热情激发起来才是最重要的工作。乡村文化建设没能把群众吸引过来、组织起来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没能突出本土特色,没能结合时代风尚,没能找准群众的兴趣需求;另一方面是基层组织主动担当不够,措施办法不多,创新意识不强,没能创建一支牵头组织开展活动的队伍,没能组建和培养一支有文艺特长、有热情、能带动群众参加活动的队伍,因而没能有效组织群众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自信的建构机制

3.1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培育乡村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文化支撑,其活态传承不仅关乎文化的延续与创新,更是激发乡村内在活力、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过程中,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在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精髓与核心价值,赋予乡村文化独特精神标识,并在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时代元素与实用功能,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引领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力量。如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推出“ 清明采茶制青团” “ 冬至煨盐鸡民俗宴” 等农耕体验活动,并与周边茶园、古村落开展联动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3.2 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培育乡村文化自信的价值载体

乡村地区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传统习俗,通过乡风文明建设,可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扬,对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具有显著作用。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乡村,必然具备一套完善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体系。这些规范与准则在村民日常交往中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有效降低了矛盾冲突的发生概率。如通过开展文明评选活动、树立道德楷模,建立乡村阅览室,村民共同拟写村规民约等活动,将现代文明思想潜移默化地植入村民心中,引导村民积极向上、崇德向善,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独特的乡村文化与民俗风情,经过精心培育与开发,还可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从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乡村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3.3 以生活化的文化建设模式培育乡村文化自信

将乡村体育设施建设纳入乡村建设的重要范畴,为群众健身、娱乐、休闲提供功能健全的场地,是乡村文化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广大乡村的文化基础建设还较为薄弱,需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乡村文化基础建设的实践当中来,使广大群众在公共文化产品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发展、加强乡村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建设社会主义乡村,使乡村文化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方面。保护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效应对现代文明和都市文化对乡村文化冲击的重要途径,也是乡村文化创新的必由之路,广大群众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3.4 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优秀资源

“ 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所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乡村是文化资源的宝库,深入挖掘乡村沉睡的文化资源,有助于巩固乡村社会的文化根基,凸显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与意义。首先,要加大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通过与文化旅游规划设计院、非遗保护中心等机构合作,结合当地特色深入挖掘区域文化、优质物产等资源,不断探索优化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形式,提升开发效能。同时,积极开展专业培训,提升文化创作者的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文化资源开发工作中。其次,要加大对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乡村文化资源是乡村历史变迁的见证者,记录了乡村的发展轨迹和变迁历程,具有不可替代和不可再生的特性,应主动梳理本地乡村文化资源的遗存情况,对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址、艺术品等乡土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时建立乡村文化清单目录。

结束语

乡村振兴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包括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生态保护、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各个方面。乡村文化自信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助推器,文化自信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为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推动,勾勒并塑造出乡村宜居宜业、和谐美好的崭新发展图景。

参考文献

[1]孔令柱,刘君.乡村文化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以商河县为例[J].人文天下,2023(07):23-27.

[2]刘欢,韩广富.后脱贫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价值、发展境遇及路径选择[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2):149-158.

[3] 范建华, 秦会朵. 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若干思考[J]. 思想战线,2019,45(04):86-96.

[4]杨欣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山西农经,2024(18):23-25.

[5]姚嫱,李晓玲,曲文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路径探析[J].现代农村科技,2020(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