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运输及吊装环节监理控制要点与实践

作者

曾立新

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一、引言

装配式建筑以“工厂预制、现场装配”为核心,具有施工周期短、资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等优势,已成为我国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然而,预制构件从生产到吊装的全流程涉及多个环节,任一环节出现质量问题(如构件裂缝、尺寸偏差、安装错位),都可能引发结构安全隐患。监理作为工程质量监督的关键主体,需针对预制构件生产、运输、吊装的特性,制定精细化监理方案,实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验收”的全链条管理。本文结合现行规范(如《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 2015)及工程实践,详细阐述各环节监理控制要点。

二、预制构件生产环节监理控制要点

生产环节是预制构件质量的“源头”,监理需进驻工厂实施驻厂监理,重点把控以下内容:

(一)原材料质量控制

原材料进场前,监理需审核生产厂家提供的材料质量证明文件(如钢筋出厂合格证、混凝土强度报告),并按规范要求进行抽样送检:钢筋需检验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及伸长率;水泥需核查强度等级、安定性;砂石骨料需控制含泥量(砂 53% ,石≤1%)及颗粒级配;预制构件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抗渗等级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如地下构件需≥P6)。对不合格材料,监理应签发《监理通知单》,要求厂家立即退场,严禁用于生产。

(二)模具与钢筋绑扎监理

模具精度直接影响构件尺寸偏差,监理需检查模具的刚度、平整度及拼接缝隙:模具组装后,用全站仪复核长、宽、高及对角线尺寸,允许偏差 :±2mm ;模具接缝处需粘贴密封胶,防止混凝土漏浆。钢筋绑扎前,审核钢筋下料单及绑扎图纸,检查钢筋规格、数量、间距及保护层厚度(采用塑料垫块,垫块强度不低于构件混凝土强度);对预埋件(如套筒、吊环),需核查其型号、位置及固定方式,吊环应采用 HPB300 级钢筋制作,严禁使用冷加工钢筋,预埋件位置偏差需控制在 ±5mm 内。

(三)混凝土浇筑与养护监理

混凝土浇筑前,监理需检查坍落度(宜控制在 180±20mm ),坍落度不符要求时应退回搅拌站调整;浇筑过程中,监督工人振捣密实,防止出现蜂窝、麻面(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无气泡逸出为宜)。浇筑完成后,核查构件表面平整度(允许偏差 3mm )及预埋件外露长度;养护阶段需控制环境温度(冬季不低于 5℃,夏季避免暴晒),采用覆盖保湿或蒸汽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7 天(掺加缓凝剂时不少于14 天),确保混凝土强度达标。构件出厂前,监理需进行外观质量验收,裂缝宽度不得超过 0.2mm ,不合格构件需返修处理,严禁出厂。

三、预制构件运输环节监理控制要点

运输环节易因振动、碰撞导致构件损伤,监理需重点关注运输方案、固定防护及现场交接:

(一)运输方案审核

运输前,审核施工单位提交的《预制构件运输方案》,内容包括运输车辆选型(根据构件重量选用平板车或专用运输车)、固定方式(如采用钢丝绳捆绑、橡胶垫缓冲)、运输路线规划(避开颠簸路段及限高限宽区域)及应急预案(如构件倾覆处理措施)。对超高、超宽、超重构件,需核查是否办理交通部门审批手续,确保运输合规。

(二)构件固定与防护

运输时,监理需现场检查构件固定情况:构件与车厢之间垫设橡胶垫,防止运输过程中滑动;叠放构件时(如叠合板),需在层间设置专用垫块,垫块位置与构件支座位置一致,叠放层数不宜超过 6 层。对易损部位(如构件边角、预埋件),需采用泡沫塑料或木板包裹防护;运输过程中,要求司机匀速行驶,避免急刹车、急转弯,减少构件振动损伤。

(三)现场交接验收

构件运至现场后,监理组织施工单位、生产厂家进行三方交接验收:核对构件型号、数量及出厂合格证;检查构件外观质量(有无裂缝、缺角、预埋件变形);用尺量复核构件尺寸偏差(如长度偏差 :±5mm ,厚度偏差±3mm, )。验收合格后签署《预制构件交接验收记录》;对不合格构件(如出现贯穿裂缝),要求厂家运回返修,严禁用于吊装。

四、预制构件吊装环节监理控制要点

吊装是装配式建筑现场施工的核心环节,监理需实施旁站监理,重点控制方案审核、设备检查及安装精度:

(一)吊装方案与人员审核

吊装前,审核《预制构件吊装专项方案》,内容包括吊装设备选型(根据构件重量确定起重机型号,如吊装 6t 叠合板可选用 25t 汽车吊)、吊装半径计算、吊点设置(按设计图纸确定,严禁随意更改)、临时支撑方案(如墙板采用可调斜撑,支撑间距≤2m)及安全防护措施(如设置警戒区、佩戴安全帽)。同时核查吊装人员资质(起重机司机、信号工需持证上岗),并监督施工单位进行吊装技术交底及应急演练。

(二)吊装设备与器具检查

检查吊装设备性能:起重机需定期检测合格,力矩限制器、高度限位器等安全装置完好;钢丝绳需检查磨损程度(断丝数不超过规范限值)及绳卡固定情况;吊具(如吊环、卸扣)需与构件重量匹配,严禁超载使用。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钢丝绳断丝超标),监理应签发《工程暂停令》,待设备整改合格后方可恢复吊装。

(三)吊装过程与安装精度控制

吊装时,监理全程旁站:构件起吊前需试吊(起吊高度 20-30cm ,检查吊点平衡及固定情况);起吊过程中,信号工与司机协同配合,避免构件碰撞脚手架或其他构件。构件就位后,用水平仪、全站仪复核安装精度:墙板垂直度偏差 ≤5mm/m ,楼板平整度偏差≤4mm,构件接缝宽度≤10mm(采用密封胶封堵)。临时支撑安装完成后,监理检查支撑刚度及间距,确保构件稳定;待混凝土叠合层浇筑完成且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拆除临时支撑。

五、工程实践案例分析

以某装配式住宅小区项目为例,该项目包含10 栋住宅楼,预制构件类型为叠合板、预制墙板及楼梯,总预制率达 60% 。监理单位采用“驻厂监理+现场旁站”模式:生产阶段发现3 批钢筋力学性能不合格,立即要求退场;运输阶段整改 2 次构件固定不牢固问题;吊装阶段通过旁站纠正 5 处墙板垂直度偏差超标问题。最终项目预制构件一次验收合格率达 98% ,未发生质量安全事故,工期较传统施工缩短30 天,验证了上述监理控制要点的有效性。

六、结论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的质量控制需贯穿生产、运输、吊装全流程,监理工作的核心在于“精细化、动态化、全链条”:生产环节聚焦原材料、模具、混凝土等关键要素,从源头把控质量;运输环节强化固定防护与交接验收,减少损伤风险;吊装环节严格方案审核与过程旁站,确保安装精度与安全。通过实施“事前审核、事中控制、事后验收”的监理策略,并结合工程实践不断优化控制措施,可有效提升预制构件质量,保障装配式建筑结构安全与耐久性,推动装配式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 2015[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 王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预制构件生产质量监理控制要点[J].建设监理,2020(08):68 - 70+74.

[3] 李刚.预制构件运输与吊装过程中的监理质量控制[J].工程质量,2019,37(S1):102 - 104.

[4] 张磊.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监理关键控制点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21,48(12):159 -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