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级技工学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

作者

王湘涵

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 上海市 200437

当前,全球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升级对我国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对产品精雕细琢、对技艺精益求精、对职业敬畏坚守的职业态度与价值取向,是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基石。

、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对技工人才培养的诉求

探讨管理模式的创新,首先必须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在当代的丰富内涵。它早已超越了传统手工艺时代的范畴,演变为一种适用于现代工业体系乃至数字智能时代的普遍性职业伦理。其核心要义至少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一是精益求精的品质观,对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力求完美;二是专注执着的坚守精神,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数十年如一日地深耕于某一专业领域;三是守正创新的进取意识,在尊重规范和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探索新技术、新工艺,追求突破与革新;四是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将产品的用户体验和社会价值置于首位,强调责任与担当;五是薪火相传的师道文化,注重技艺与品德的代际传承,形成良好的行业生态。

这种精神特质对高级技工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诉求:它要求培养出的学生不能仅是掌握操作技能的“工具人”,而应是具备深厚职业情怀、卓越专业能力、强烈创新意识和良好合作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相应地,学生管理工作就不能再局限于纪律约束和日常生活服务的浅层维度,而必须升华为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其核心使命应转向如何系统性地浸润、激发和固化学生的工匠精神,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精神底座。

二、当前高级技工学校学生管理模式面临的现实困境

与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求相比,许多高级技工学校现行的学生管理模式显得力不从心,主要存在以下困境:

(一) 价值导向的偏离与功利化倾向。

许多学校的学生管理目标设定过于短期和功利,将“高就业率”作为首要甚至唯一追求,管理过程侧重于确保学生“顺利毕业、找到工作”。这种导向下,管理措施容易简化为一套确保学生“不出格”的行为规范,而忽视了对其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长期职业发展能力的深层塑造。学生被当作需要被规训的“产品”,而非有待唤醒和激发的“主体”,其内在的创造潜能与对技艺的热爱难以被有效点燃。

(二)管理过程的刚性化与单向度

传统管理模式往往强调标准化、统一化和服从性,通过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自上而下的约束。课堂纪律、宿舍卫生、实训操作流程等都被赋予明确的量化标准,管理者的角色更像是“监工”而非“导师”。这种刚性管理虽然效率较高,但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自主探索空间。工匠精神所倡导的“创新求变”恰恰需要宽松、包容的环境,允许试错、鼓励奇思妙想。单向度的指令传达,缺乏平等、深入的师生对话,无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体系的单一化与终结性

目前,对学生评价大多仍以学业成绩(特别是理论考试成绩)和操行评分为主,这种评价体系存在显著缺陷。一方面,它重结果、轻过程,无法有效衡量学生在实训中表现出的专注度、改进意愿、解决复杂工艺难题的能力等隐性素养;另一方面,它重技能、轻品格,对于学生是否表现出耐心、责任心、团队协作精神等工匠特质关注不足。一张简单的成绩单或评语,难以全面、动态地反映学生工匠精神的成长轨迹,从而无法为教学与管理改进提供精准反馈。

(四)育人环境的割裂感与文化缺失。

学生管理、专业教学、实训实习等环节常常处于“各管一段”的状态,未能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合力。学生管理工作往往由辅导员、班主任承担,与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联系不够紧密,导致“教书”与“育人”相分离。更重要的是,校园文化中缺乏浓厚的工匠文化氛围。校园里鲜有大师事迹、杰出校友的展示,缺乏对技术、技艺本身表示尊重的仪式感活动,使得工匠精神的培育停留在口号层面,难以真正“润物细无声”地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认同和行为习惯。

三、工匠精神引领下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路径

针对上述困境,高级技工学校的学生管理模式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即从以“控制”为核心的行政管理范式,转向以“赋能”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范式。这一新模式应围绕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进行系统性重构。

首先,重塑管理理念,强化价值引领,实现从“行为约束”到“精神激励”的转变。 学校管理层必须首先统一思想,将培育工匠精神确立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目标与价值归宿。所有管理制度的制定与修订,都应审视其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技艺的热爱、对质量的敬畏、对创新的追求。例如,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不应仅是校规校纪的宣讲,更应是一系列“工匠第一课”,通过邀请劳模、大国工匠、优秀校友进校园,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让学生直观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将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规范融入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使追求卓越、担当责任成为校园内的主流价值风向标。

其次,创新管理过程,注重实践浸润,实现从“被动服从”到“主动建构”的转变。 管理的重心应下移,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大力推广“项目式学习”和“工作室制”,将学生管理融入真实的项目任务中。以实训项目为载体,组建学生团队,让他们在教师或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从设计、加工到调试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管理者的角色是观察者、引导者和激励者,重点关注学生在团队中表现出的协作精神、在面对技术难题时的坚韧品格、在反复调试中展现的细致耐心。同时,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或“创新工坊”,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工作室,跟随技能大师参与真实生产或研发项目,在“做中学、学中做”的高阶实践中,深刻体悟工匠精神的内涵。

第三,要优化育人环境,营造文化场域,实现从“制度管人”到“文化化人”的转变。着力打造一个全方位、沉浸式的工匠文化育人环境。在物质层面,校园的景观设计、楼道布置应充分展示工业文明、技术发展史、学校知名大师的风采,实训车间应按照现代企业标准建设,营造真实的生产氛围。在制度层面,建立常态化的技能竞赛制度、科技创新活动制度,并给予获奖者崇高的荣誉和奖励,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校园风气。在行为层面,强化仪式教育,如规范化的拜师仪式、隆重的毕业典礼暨授衔仪式等,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和敬畏感。最关键的是,要打破管理、教学、实训之间的壁垒,推动班主任、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形成育人共同体,定期联席研讨,共同关注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工匠精神的培育成为一个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生态系统工程。

结语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培育大批恪守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级技工学校的光荣使命。这项使命的达成,迫切要求其学生管理模式进行一场深刻的、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自我革新。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摒弃将学生视为管理客体的陈旧思维,转而将其视为具有无限潜能的发展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