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衔接优化与工期管控创新实践
翟树鑫
身份证号码:370902199702195436
一、引言
现代建筑工程呈现体量大、工序繁、参建方多的特征,工序衔接作为施工流程的关键节点,其顺畅度直接决定工期进度与工程效益。据行业调研显示,超 60% 的工期延误源于土建与安装、装饰等工序的衔接冲突,而传统 “经验化” 管理模式导致信息传递滞后、责任划分模糊等问题频发。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17)的深化实施,对施工流程标准化与工期精准管控提出更高要求,亟需构建适配行业发展的创新管理体系。本研究理论意义在于突破传统工期管控的线性思维,建立 “技术 - 管理 - 协同” 三维优化模型,丰富建筑施工流程管理的理论体系;实践意义在于通过具象化的优化措施与案例验证,为住宅、市政等项目提供可复制的管控方案,助力解决工序等待、返工损耗等实际问题,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与行业推广价值。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工序衔接与工期管控的核心理论,结合案例分析法深度剖析新桥东项目的创新实践,运用数据对比法验证优化措施的实施成效,最终形成涵盖流程设计、技术应用、风险防控的完整解决方案。
二、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衔接的现存问题
(一)流程规划缺失系统性
建筑工程施工流程规划的系统性缺失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对工序间逻辑关系的把握不足,在项目前期规划阶段,土建施工与机电安装等不同专业工程之间缺乏必要的前置协调,导致施工过程中各专业工序难以有序推进。其二,施工计划的制定缺乏灵活性,过度强调刚性执行,未能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变化、材料供应短缺等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缺乏相应的应对预案,一旦意外发生,极易引发工期延误的连锁反应。
(二)衔接机制存在短板
施工工序的衔接机制不完善是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工序交接过程缺乏标准化流程,上道工序验收不严格、交接记录不完整等问题较为普遍,使得质量隐患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可能向下一工序传导,为工程质量埋下隐患。另一方面,各参建方之间的沟通协作效率低下,过度依赖传统的线下会议模式,信息传递存在明显的滞后性。这种信息沟通不畅,容易导致施工指令传达不及时、不准确,进而引发施工错误和工序返工。
(三)技术支撑能力不足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技术支撑能力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工序衔接的效率和质量。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实现对施工工序的可视化、动态化管控,使得诸如构件吊装路径冲突、预埋件定位偏差等问题无法提前预判和规避,只能在现场发现问题后进行整改,既增加了施工成本,又延误了工期。相关数据表明,未应用信息化管理工具的项目,其工序衔接误差率显著高于采用信息化管理的项目,同时物料转运过程中的损耗率也明显超标 ,反映出技术手段落后对工程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工序衔接优化的核心路径
(一)构建标准化流程体系
依据 GB/T 50502-2009 规范要求,建立 “梳理 - 标准化 - 迭代” 闭环机制。在技术层面,明确钢筋绑扎间距、混凝土养护等工艺标准,为施工提供精确的技术指引;管理层面,规范月 / 周进度计划编制流程,确保施工进度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协同层面,制定 “验收 - 记录 - 启动”的交接程序,保障各工序之间的顺畅衔接。通过系统化的流程设计,有效提升施工组织效率,减少因流程不规范导致的时间损耗和质量隐患。
(二)深化信息化技术应用
运用 BIM 技术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借助其三维可视化和数据分析功能,能够在施工前精准识别剪力墙与管线等构件之间的碰撞风险,提前规划解决方案,避免施工过程中的频繁调整。同时,搭建数字孪生平台,实现虚拟模型与实际施工场景的实时同步。通过轻量化模型与全景影像的精准匹配,施工管理人员可随时随地远程监控施工状况,确保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并响应,显著提升施工管理的时效性和精准性。
(三)创新协同管理机制
设立工序协调员制度,明确土建、安装等多方在施工过程中的责任边界,避免出现责任推诿现象。推行 “交接卡片” 制度,对每道工序的验收标准和流程进行明确规定,确保工序交接的合规性和规范性。此外,搭建参建方协同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和信息,并结合无人机 AI 巡检系统,实现对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和信息传递效率。
四、工期管控的创新实践模式
(一)动态进度管控体系
采用 “总进度 - 月计划 - 周任务” 三级分解模式,将整体施工目标细化为具体的阶段性任务。依托 Primavera 等专业项目管理软件,实时更新各工序的进度情况,确保施工进度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创新穿插施工方法,科学规划各施工阶段的时间安排,使地下室施工与地上结构施工等不同工序实现合理重叠,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资源,有效缩短整体工期。同时,建立缓冲时间机制,预留一定比例的工期弹性,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风险,将工期偏差率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二)技术赋能效率提升
应用铝模大模板体系,对构件安装流程进行优化设计,简化施工步骤,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每层施工周期。结合吊装路径预演技术,通过对大型构件吊装过程的模拟分析,提前规划最佳吊装路径和方案,大幅提高大型构件的一次就位率。推广预制构件深化设计,运用先进的设计技术和方法,对预制构件的尺寸、形状、预埋件位置等进行精准设计,将施工误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减少因施工误差导致的返工现象,从而节省施工时间。
(三)全周期风险防控
构建 “监测 - 预警 - 处置” 风险防控体系,在施工现场布置各类传感器,实时监测混凝土温度、湿度、应力等关键参数,通过数据分析提前预判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风险。针对设备故障、暴雨、地质变化等常见突发事件,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通过对施工过程的持续监测和科学分析,一旦发现潜在风险,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调整施工方案,确保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避免因突发事件导致工期延误。
五、结论
建筑工程工序衔接优化与工期管控需依托 “标准化流程为基础、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协同化机制为保障” 的创新体系。通过流程梳理与迭代、BIM 技术深度应用、动态进度管控等措施,可有效破解衔接不畅、工期滞后等行业痛点。新桥东项目的实践表明,该体系能实现工序效率提升 20% 以上、工期偏差率控制在 ±5% 以内的目标。未来应进一步推动数字孪生与精益建造的融合,完善跨项目经验复用机制,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建筑工程项目工序衔接优化措施研究 [J]. 建筑技术,2024,55 (3): 389-392.
[2] 李明远。施工多工序协同进度保障体系构建 [J]. 施工技术,2025,54 (2): 156-160.
[3] 住建部标准定额研究所。建筑施工流程标准化实施指南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