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堂中思想教育的融入路径研究
丛林
营口市高级中学 辽宁 营口 115000
重新审视高中政治课堂的思想教育功能,系统研究思想教育的有效融合途径,具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从理论角度出发,这有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为“课程思政”在高中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从实践角度来看,研究成果能够为政治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促进思想教育从形式覆盖向实质覆盖的转变,实现以理论服人、以情感动人的目标,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内化为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自觉的道德行为,培养成为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高中政治课堂中思想教育的融入意义
高中时期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将思想教育融入政治教学,不仅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时代需求、培养新时代人才的实际需要,其内涵丰富且具有多方面价值。
(一)学生个人发展
思想教育为学生们提供了“精神指引”。若政治课堂仅限于经济、政治、哲学知识的传授,而缺乏思想教育的引导,则可能导致学生陷入空洞的理论记忆。融入思想教育,有助于将抽象理论与学生的生活选择、道德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区分是非,应对多样化的思想冲击,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成长为具有理想、道德、纪律的个体,为未来的人生旅途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学科育人
思想教育是体现政治学科“育人功能”的关键所在。高中政治不仅仅是一门知识学科,其核心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能力。通过融入思想教育,可以使政治教学跳出单纯的“知识传递”层面,回归到“价值引导”的本质,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实现知识与价值教育的同步提升。
(三)国家发展战略
思想教育是巩固民族复兴“思想基础”的关键手段。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高中政治课堂是思想教育的主战场,其融入成效直接影响着年轻一代的信仰与理想。通过思想教育,可以激励学生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树立起“国家强大我有责”的意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确保国家发展有人继承、事业得以延续。
二、高中政治课堂中思想教育的融入路径
(一)锚定统编教材“价值点”,实现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的深度耦合
高中政治教材内置了深厚的思想教育资源,其编写宗旨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精髓渗透到各个模块之中。教师可以深入发掘并激活这些“价值元素”,构成思想教育融入教学的基础。例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模块,可以聚焦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等关键知识点,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实例进行教学。例如,在阐述“改革开放的意义”时,不仅应整理经济发展数据,还应通过“小岗村的改革实践”和“深圳特区的崛起”等生动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塑造当代中国命运的重要抉择,从而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感。这种方法不仅减轻了教学负担,还让思想教育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融入,避免了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的有机结合。
(二)创新“情境化 .+. 互动式”教学方法,推动思想教育从“被动听”到“主动信”
教材注重“生活化”教育理念,教师可以提倡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社会现实紧密结合。采用“情境化 .+ 互动式”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将思想教育从抽象理论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的实践经验,从而促进认知向认同的转变。例如,在《经济与社会》课程“新发展理念”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家乡发展规划”的情景活动:提供有关本地经济结构、生态环境和城乡差异的实地数据,让学生分组运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为家乡制定短期发展规划。通过讨论和展示规划方案,学生不仅理解新发展理念的深层含义,还能在探讨“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如何实现乡村发展共享”等问题时,主动思考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关系,并将“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等观念融入个人价值观。
(三)构建“过程+结果”多元评价体系,保障思想教育融入的实效落地思想教育的成果无法仅通过书面考试来准确评价。教师要基于教学目标,建立一个结合“过程与结果”的复合评价机制,可以从体制上确保思想教育的融入不只是形式上的,而是能够切实地生根发芽。在评价的内容方面,不仅关注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结果性评价),还将学生的思想表现和实际行动纳入评价的范畴(过程性评价)。比如,在学习《政治与法治》中的“公民的政治参与”章节后,可以安排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在评价时,应结合学生的实践报告、社区的反馈信息以及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展现的政治参与意识,综合评价学生在“公共参与”方面的素养提升。在评价的主体上,突破仅由教师评价的限制,引入学生自评、同伴评价以及社会评价(如社区和实践单位的评价)。例如,学生在学习《文化生活》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后,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在参与“传统节日习俗传承”和“非遗文化宣传”等活动中的表现和感悟,同伴小组之间也可以互相评价在文化主题展示中的思想深度。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符合对“素养导向”的教育要求,又能通过持续的追踪与反馈,及时优化思想教育的融入策略,保证思想教育能够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政治课堂上融入思想教育,是对教育工作者“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身教人”的教育智慧的考验。只有坚守“学生为本”的原则,持续创新并优化融合方式,才能确保高中政治课堂切实承担起培养青年理想信念、塑造新时代人才的关键角色,为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许兴武.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建设路径[J].华夏教师,2024,(15):46-48.
[2]黄玉英.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改革策略[J].高考,2025,(16):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