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红色文化PBL 项目学习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证研究

作者

周艳梅

全南县第四小学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和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时期。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爱国精神、奋斗精神等丰富内涵,为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优质素材;而语文课程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活动,天然具备传承文化、塑造品格的功能。PBL 项目学习以真实问题为导向,若与语文元素结合(如红色文本探究、红色故事创编、红色主题演讲等),既能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又能在项目实践中提升语言运用、思维发展、文化传承等核心素养。因此,开展融入语文元素的小学红色文化 PBL项目学习研究,对丰富教育形式、提升核心素养培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红色文化 PBL 项目学习的内涵与特点(融入语文视角)

小学红色文化 PBL 项目学习是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围绕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真实问题或任务,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推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内涵在于:将红色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语文技能的运用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完成 “红色文本解读”“红色故事改编”“红色主题辩论” 等任务中,主动获取红色文化知识,感悟红色精神,同时发展阅读、写作、表达等语文能力,实现精神成长与素养提升的统一。

其特点突出表现为:

文本依托性:以红色经典文本(如革命家书、红色散文、英雄事迹报道)为核心素材,通过文本分析、语言解码等语文活动理解红色精神;

表达实践性:强调通过写作(如红色日记、研究报告)、演讲、课本剧表演等语文实践呈现学习成果,深化文化体验;

思维融合性:在解读文本、探究历史背景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呼应语文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的核心素养目标。

三、融入语文元素的红色文化 PBL 项目对核心素养的作用机制

(一)文化基础:通过文本研读深化人文底蕴

语文元素为红色文化的深度解读提供工具。学生在项目中研读《狼牙山五壮士》《七律・长征》等红色文本时,通过分析关键词句(如 “视死如归”“不怕远征难”)、梳理叙事线索、探究语言背后的情感,不仅能掌握文本知识,更能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例如,对比不同红色文本中 “爱国” 主题的表达方式,体会革命精神的时代传承,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夯实文化基础。

(二)自主发展:通过语言实践强化自主学习能力

项目学习中,学生需自主完成 “红色故事续写”“红色人物访谈记录”等任务。在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组织语言的过程中,需自主制定阅读计划、调控写作进度,这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写作反思(如记录项目日志),学生能清晰梳理学习中的困惑与收获,强化责任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促进自主发展。

(三)社会参与:通过合作表达提升协作与沟通能力

融入语文元素的 PBL 项目常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如合作编排红色课本剧、共同策划 “红色文化主题班会”。学生在分工中需通过讨论确定剧本台词、协商演讲分工,在表达与倾听中提升沟通能力;在修改集体创作的文本(如演讲稿、剧本)时,需兼顾他人观点,学会妥协与协作,强化集体意识,促进社会参与素养的发展。

四、实践中语文元素应用的问题

(一)红色文本解读表层化

部分项目中,语文元素仅停留在 “读红色故事”“抄红色名言” 等浅层次活动,缺乏对文本语言特色、情感内涵的深入分析。例如,学习《朱德的扁担》时,仅让学生复述故事,未引导通过 “‘挑粮’细节描写体现的品格”等语言分析感悟精神,导致文化理解浮于表面。

(二)语文实践与项目目标脱节

部分项目虽设计了写作、演讲等活动,但未与红色文化探究目标结合。如 “红色主题征文” 仅要求字数达标,未引导学生结合项目中搜集的历史资料进行创作,导致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化感悟能力的培养割裂。

(三)教师语文指导能力不足

部分教师对红色文本的解读深度不够,难以指导学生通过语言分析挖掘精神内涵;同时,对 PBL 中 “如何将写作、演讲等语文活动转化为探究工具” 缺乏经验,导致语文元素沦为形式。

五、优化策略:强化语文元素的渗透与融合(一)以文本为核心设计探究任务

深入挖掘红色文本的语文价值,将项目任务与文本解读结合。例如,围绕 “革命家书的语言力量” 设计项目:让学生搜集《赵一曼家书》《黄继光家书》,通过分析 “称呼、语气、用词” 等语言细节,探究革命者的家国情怀;再以 “给革命先烈写回信” 为写作任务,将情感感悟转化为语言表达,实现文化理解与语文能力的同步提升。

(二)构建 “读 - 思 - 说 - 写” 一体化实践链

设计递进式语文活动:

读:精读红色文本,圈画关键词句,梳理文脉;

思: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文本内涵,提出探究问题(如 “《七律・长征》中‘不怕’‘更喜’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说:小组辩论、主题演讲,用语言清晰表达观点;

写:撰写研究报告、创作红色故事,固化学习成果。通过链条式实践,让语文元素贯穿项目全程。

(三)提升教师的语文指导能力

开展专项培训,一方面强化教师对红色文本的解读能力(如邀请语文教研员指导分析文本的情感线索与语言技巧);另一方面,通过教研活动分享 “PBL 中语文活动设计案例”(如 “如何用‘角色对话’形式呈现红色人物研究”),提升教师将语文工具与项目目标结合的能力。

(四)完善语文素养导向的评价在评价体系中加入语文维度:

对 “阅读素养” 的评价:关注学生能否通过文本细节分析红色精神;

对 “表达素养” 的评价:从 “观点明确性”“语言感染力” 等维度评估演讲、写作成果;

对 “思维素养” 的评价:通过探究报告中的逻辑层次判断其分析能力。采用学生互评(如小组内点评演讲稿)与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全面反映语文素养与红色文化感悟的发展。

六、结论

融入语文元素的小学红色文化 PBL 项目学习,通过文本研读、语言实践、思维训练等路径,为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载体。它既发挥了语文在文化传承中的基础作用,又通过 PBL 的探究性提升了核心素养的培养实效。当前需解决文本解读表层化、实践脱节等问题,通过深化语文与项目的融合、强化教师指导能力、完善评价体系,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学生全面发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红色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J]. 吉林教育,2023 (30)

[2] 王爱菊。小学语文红色文化选文教学策略研究 [J]. 教育界,2023(28)

[3] 邵佳丽。小学语文浸润红色文化教育策略 [J]. 语文世界 (小学生之窗),2023 (08)

[4]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