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大学生支教活动的价值阐释与实践反思
于知凡 李童 刘瑞祥 方紫妍
武汉东湖学院 湖北武汉 430212
正文
一、支教实践的价值坐标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支教活动已超越传统教育帮扶范畴,成为连接城乡发展、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纽带。白沙镇支教实践表明,支教活动的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
(1)教育公平的推进器:通过资源下沉弥补乡村教育短板,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延伸;
(2)文化传承的播种机:以青年视角挖掘乡土文化,构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
(3)青年成长的磨刀石:在服务基层中厚植家国情怀,锻造知行合一的实践能力。
二、支教活动的意义建构
1、教育公平的微观实践
支教团队在镇中心小学精心开设了"科普创客"课程,通过 系列趣味横生的科学实验,如自制火山爆发、电路连接挑战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科 同时,在村级教学点,团队创新性地推行了"夸夸我的家乡"项目,利用先进的 生们仿佛置身于祖辈劳作的田野之中。这一项目不仅让学生们首次系统地 地农 增强了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些实践充分证明,支教活动在微观层面上有效弥补了乡村教育在课程资源、教学方法上的结构性不足,为乡村孩子打开了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
2、文化传承的青春诠释
在义井村支教期间,团队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长,更重视他们的安全教育。为此,团队组织了"假期安全伴我行"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录制防溺水儿歌、制作安全知识手抄报等创意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安全知识。这种"引导式"的安全教育方式,相较于传统的说教模式,更受学生欢迎,也使安全意识在00 后群体中的感知度显著提升 87% 。这一变化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也大幅降低了假期安全问题的发生,为乡村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3、城乡互动的桥梁作用
支教团队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云端故事会""双师课堂"等创新形式,构建起城乡教育对话的桥梁。在这些平台上,白沙铺社区的留守儿童与城区学生共同学习、交流心得,不仅缓解了城乡知识差距带来的隔阂,更让城市家庭有机会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的现状和挑战。这种城乡互动不仅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更在无形中形成了城乡教育共情,激发了社会各界对乡村教育的关注和支持。
三、支教活动的实践特征
1、多层级服务网络构建
支教团队在镇域范围内形成"中心小学-社区-行政村"三级服务网络,通过差异化教学设计满足不同区域的教育需求,体现支教活动的系统性与针对性。
2、"三下乡"活动的深度整合与创新实践
将文化传承、科技赋能与卫生健康等核心要素有机融入支教体系,构建"教育引领、多维驱动"的复合型服务新模式。具体可通过三个路径实现:一是开展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运用现代技术活化乡村文化资源;二是实施农业科技的下乡普及与成果转化,建立"科研机构+支教团队+农户"的协同创新机制;三是推进乡村卫生健康教育的常态化开展,形成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指导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这种深度融合模式能有效促进教育帮扶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
四、实践反思与路径优化
1、避免"符号化"支教倾向,深化长效帮扶机制建设
当前部分支教活动存在将复杂教育帮扶简化为单向"课程输送"的倾向,这种短期化、表面化的实践模式难以形成持续影响力。建议高校与地方教育部门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通过共建"乡村教育观察站"实现三大功能升级:一是建立支教成果动态追踪数据库,系统记录学生能力发展曲线;二是搭建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形成课前备课、课中实施、课后反馈的闭环管理系统;三是培育本土教育督导团队,通过定期回访确保帮扶措施落地生根。这种立体化帮扶模式能有效避免"支教热"过后的教育返贫现象。
2、强化"在地化"实践逻辑,激活乡村教育内生动力
支教活动应突破传统课堂边界,深度融入乡村发展生态。具体可实施三大创新路径:其一,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开发特色课程,如在果蔬之乡设计现代农业技术实践模块,在古镇开展古建筑保护与修复体验课;其二,建立"教育+产业"协同育人机制,组织非遗传承人、农业技术员 支教教师组建"三师团队",共同开发"产学研用"一体化课程;其三,构建"教育赋能-产业反哺"的双 循环系统,通过设立乡村教育创新基金、孵化学生文创项目等方式,将教育成果转化为产业升级动能。这种深度耦合模式能使支教活动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力的关键变量。
3、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科学评估综合价值
建议构建三维动态评价模型:在过程性评价层面,设置文化传承效能评估子系统,通过方言活态使用率、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档案完整度等量化参数,构建本土文化要素活化指数;在空间维度,建立社区参与度多级测评体系,涵盖家长教育参与频次、村社文化共建项目质量等12 项结构化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综合参与系数;在时间维度,实施五年期纵向追踪研究,运用增长曲线模型分析受助学生学业发展轨迹,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验证乡土文化认同度变化的中介效应。同时引入区块链技术构建分布式评价存证系统,采用智能合约技术实现评价数据全生命周期溯源,确保评估过程的不可篡改性与结果的可验证性。该评价体系通过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分析,能够系统揭示支教活动的价值生成机制与作用路径。
五、结语
大学生支教活动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青春引擎",其核心价值不仅体现为对乡村教育资源的短期补充,更在于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的长效机制、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价值实现需要突破传统支教模式的时空边界:在时间维度上,通过建立"前期需求调研-中期动态调整-后期跟踪反馈"的全周期管理机制,确保帮扶措施与乡村教育发展需求精准匹配;在空间维度上,构建"高校-地方政府-乡村学校-社区"四位一体的协同网络,形成知识流动、资源共享、文化共生的生态体系;在功能维度上,实现从教育扶贫向人才振兴的范式跃迁,通过开发乡土文化课程、培育乡村教育带头人、搭建城乡学生互动平台等创新路径,使支教活动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催化剂。当支教实践实现从"任务型实践"向"价值型创造"的范式转变,从"单向知识传递"向"双向能力共建"的机制升级,方能真正形成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可持续生态循环。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J]. 教育研究, 2024(7):45-51.
[2] 林崇德. 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教学建议[J]. 教育研究, 2024(8):63-69.
[3] 王振存.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教育扶贫的实践路径[J]. 高等教育研究, 2025(3):45-53.
[4] 共青团中央. 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白皮书(2025)[R]. 2025.
[5] 文化和旅游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二十年回顾与总结[R].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