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教学方法探析

作者

黎振文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东湖小学

一、当前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学生阅读兴趣不足

中年级学生虽已具备一定的识字量,但部分学生对阅读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方面,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知识点的讲解和机械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感受,导致学生将阅读视为一种负担;另一方面,阅读材料的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存在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仍沿用 “讲解 — 分析 — 提问 — 背诵” 的传统模式。课堂上,教师占据主导地位,逐字逐句地分析课文,将文本拆解为孤立的知识点,如段落划分、中心思想归纳等,学生则被动地接受信息。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活力,还使学生难以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无法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

(三)阅读训练缺乏系统性

中年级阅读教学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当前的阅读训练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师在教学中随意性较大,对不同阶段的训练重点把握不清。有时过于侧重对某个知识点的训练,而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有时又急于求成,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导致学生在阅读中屡屡受挫,丧失信心。

二、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针对中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可尝试运用以下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内驱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

1.巧设悬念导入:利用故事的开头、关键情节或矛盾点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例如,教学《蝙蝠和雷达》前,可提问:“漆黑的夜晚,飞机为什么不会撞到山上?这和蝙蝠有什么关系?”。

2.链接生活经验:寻找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连接点,使其产生亲切感和共鸣。如学习描写景物的文章,可让学生先谈谈自己见过的类似景色。

3.设置驱动性问题:提出能统领全文、引发深度思考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带着明确目的进入阅读。如教学《蟋蟀的住宅》,可问:“为什么作者称赞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

(二)精读与略读结合,提升阅读效率中年级是学习略读的关键期,需明确区分精读与略读的目标和方法。

1.精读:聚焦重点段落、精彩语句、核心词句。采用“读—思—议—品—诵”的流程。读:多种形式朗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感知语言。思:围绕核心问题或关键语句独立思考。

议:小组或全班交流讨论,碰撞思维,深化理解。品:品味语言表达的妙处(如修辞、用词、句式),体会情感。诵:积累背诵优美句段。

2. 略读:训练快速捕捉关键信息、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目标明确:告诉学生略读是为了快速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方法指导: 教会学生关注标题、小标题、开头结尾段、段落首尾句、关键词等。限时训练:提供合适的略读材料,进行限时阅读练习,培养速度感。

(三)渗透阅读策略,授之以渔

有意识地将阅读策略的教学融入日常阅读活动,使学生掌握独立阅读的“工具”。

1. 预测策略: 读前根据标题、插图预测内容;读中根据已有线索预测情节发展或

结局。如读《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题目,预测“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

2. 提问策略:鼓励学生在阅读前、中、后提出问题。可以是针对不理解的字词句(是什么?),针对内容情节(为什么?怎么样?),针对写作方法(怎么写?),或联系生活实际(如果是我?)。教师示范提问,引导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 批注策略:教会学生用简单的符号(如圈画生词、划出重点句、标问号)或简短的文字(在空白处写一两个词或一句话的感受、疑问)进行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四)强化朗读与默读训练,发展语感

朗读与默读是阅读能力的两翼,需同等重视。

1.朗读。目标层级化:从“正确”(不添字漏字错字)到“流利”(停顿恰当、语速适中),再到“有感情”(理解基础上运用语气、语调、重音等表达情感)。形式多样化:自由读、个别展示读、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配乐朗读、表演读等。

2.默读。要求明确: 强调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专心致志。

任务驱动:默读前布置明确任务(如思考问题、找出关键句、概括段意等),提高专注度和效率。速度训练:通过限时阅读、信息检索练习等,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同时关注理解质量。

(五)拓展延伸,构建阅读生态

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延伸,两者需紧密结合。

1. 课内拓展:学习一篇课文后,推荐同一主题、同一作者或同种文体的文章进行拓展阅读,加深理解,拓宽视野。如学完《爬山虎的脚》,推荐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

2. 课外阅读指导: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儿童文学经典、科普读物、历史故事等),指导阅读方法(如制定阅读计划、做摘抄、写简单读后感),组织读书交流分享会、好书推荐、阅读小报展览等活动,营造浓厚的班级阅读氛围。

3. 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参与亲子阅读,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六)实施多元评价,促进持续发展

改变单一的、以纸笔测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关注阅读过程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1.过程性评价:观察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参与度(提问、讨论、朗读)、阅读习惯(专注度、批注情况)、合作学习表现等。

2.表现性评价:通过朗读展示、复述故事、读书报告、阅读笔记、思维导图、戏剧表演等任务,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运用和创新能力。

3.激励性评价: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设立“阅读之星”、“批注小能手”、“故事大王”等称号,利用班级阅读存折、阅读积分墙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三、结语

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深刻理解课标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学情,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始终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做学生兴趣的点燃者、方法的指导者、思维的启发者和成长的陪伴者。

参考文献

1.王荣生. 阅读教学教什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2.温儒敏.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或其他权威语文教育专家相关论著)

3.相关小学语文教材(如部编版)及教师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