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认知差异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与课堂效率提升
刘艳
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筠连镇海瀛小学
一、引言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核心学科,不仅承担着传授基础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责任。然而,受家庭环境、前期学习基础、认知发展速度等因素影响,同一班级内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学生基础扎实,能快速理解复杂数学知识;中等水平学生需借助引导才能逐步掌握重点内容;还有部分学生认知基础薄弱,对基础概念的理解都存在困难。传统 “统一进度、统一内容、统一评价” 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吃不饱”、学习困难的学生 “吃不了”,既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依据认知差异分层设定教学目标,明确课堂学习方向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导向,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课堂效率的高低。基于学生认知差异的分层教学,首要任务是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分层设定教学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明确自身的学习方向,避免因目标过高或过低导致的学习动力不足问题。
在设定分层教学目标时,需先通过课前测试、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方式,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差异,将学生划分为基础层、提高层、发展层三个层次。基础层学生以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目标,例如在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中,基础层目标可设定为 “理解分数的基本含义,能正确读写简单分数,并结合图形表示分数”;提高层学生在掌握基础目标的基础上,需进一步提升知识应用能力,目标可设定为 “能运用分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发展层学生则需在知识迁移与思维拓展上突破,目标可设定为 “能探索分数与整数、小数之间的联系,解决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分层教学目标的设定需遵循 “保底不封顶” 的原则,基础层目标确保全体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提高层和发展层目标为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提供提升空间。明确的分层目标能让教师的教学更具针对性,也让学生清晰了解自身的学习任务,减少课堂学习的盲目性,为课堂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结合认知特点分层设计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其思维方式、学习节奏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所有学生的需求。因此,需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层设计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以适宜的方式获取知识,提升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率。
针对基础层学生认知基础薄弱、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特点,教学方法需注重直观性和趣味性,借助实物操作、多媒体演示、生活情境创设等方式降低学习难度。例如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中,可让基础层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模型,触摸棱、面、顶点,直观感受图形的特征,再结合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点,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抽象概念。
提高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能力,教学方法需侧重引导探究与合作学习,通过问题链设计、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以 “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为例,可先让提高层学生自主尝试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再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总结计算法则,让学生在探究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应用能力。
发展层学生认知水平较高,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教学方法可注重开放性和挑战性,通过拓展性问题、数学探究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在 “百分数的应用” 教学中,可设计开放性问题 “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个运用百分数解决的方案(如折扣促销、增长率分析等)”,让发展层学生自主调研、设计方案并展示交流,在实践中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分层教学方法的运用,能让教师的教学更贴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减少课堂时间的浪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知识吸收率,推动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与课堂效率的提升。
四、参照认知水平分层实施教学评价,强化课堂学习反馈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仅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供反馈。基于学生认知差异的分层教学,需参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分层实施教学评价,避免 “一刀切” 评价导致的评价不公或反馈无效问题,通过科学的评价强化课堂学习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一步提升课堂效率。
分层教学评价需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且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需体现分层特点。在评价标准上,基础层学生以 “达标” 为主要标准,重点评价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态度的改善;提高层学生以 “提升” 为标准,评价知识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进步;发展层学生以 “创新” 为标准,评价知识迁移、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的表现。
在评价内容上,基础层学生的评价内容以课本基础知识和基础练习题为主,例如课堂作业中基础题的正确率、课堂提问中基础知识点的回答情况;提高层学生的评价内容增加变式练习题和简单实际问题的解决,如课堂练习中提高题的完成质量、小组讨论中对问题的分析深度;发展层学生的评价内容则侧重拓展性问题和综合实践任务,如探究活动的成果、复杂问题的解决思路。
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基础层学生多采用鼓励性评价,通过口头表扬、星级奖励等方式增强其学习信心;提高层学生采用指导性评价,在肯定进步的同时指出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发展层学生采用挑战性评价,通过点评其思维的独特性和创新性,激发其进一步探索的动力。
分层教学评价能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符合自身认知水平的反馈,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进而增强学习动力,同时也为教师调整分层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形成 “教学 — 评价 — 改进” 的良性循环,持续提升课堂效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学生认知差异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通过分层设定教学目标、分层设计教学方法、分层实施教学评价三大策略,能有效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解决传统教学 “一刀切” 的弊端,为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支持。这三大策略分别从课堂导向、教学过程、学习反馈三个关键环节发力,让教师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学生的学习更具主动性,最终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 王光明。数学教育心理学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3] 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4] 张奠宙。小学数学研究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