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
王淑珍
吉林省德惠市朱城子镇中心小学 吉林省长春市 130300
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美术学科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板块,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有着深远意义。审美素养不仅影响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更是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源泉,对学生的情感塑造、思维发展和价值观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思维向形式运算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审美教育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联结。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高效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尊重学生在美术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核心主体。教师需要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与个性差异,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活动。以花卉主题绘画教学为例,教师可先组织“我见过的最美花朵”分享会,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展开交流。有的学生分享郊外漫山遍野的雏菊,描述其星星点点的形态与淡雅香气;有的学生讲述家中精心培育的昙花,提及花朵在深夜绽放的惊艳瞬间;还有学生说起植物园里稀有的蓝玫瑰,对其独特的色彩赞叹不已。教师通过巧妙提问,如“花瓣边缘是什么形状?”“不同光影下花朵颜色有哪些变化?”“花朵的纹理有什么特别之处?”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在完成以上环节之后,教师可以布置创作任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绘画工具与表现形式,画出自己想象中花的形象。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要多干涉学生思路,仅在学生遇到技法难题时提供指导,如帮助学生解决水彩颜料晕染过度的问题,或是指导油画棒混色的技巧。同时,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的作品。比如,在作品评价环节,除教师点评外,引入学生自评、互评与家长评价,通过多视角评价,学生在自我审视与相互学习中,深化对美的理解,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创设教学场景,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生动有趣的教学场景是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热情的催化剂,而动手实践则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开展纸艺创作教学时,教师可提前将教室布置成 “纸艺工坊”。在入口处悬挂用彩纸制作的彩带与灯笼,墙面张贴世界各地纸艺大师的作品图片,角落设置 “材料探索区”,摆放皱纹纸、卡纸、瓦楞纸等不同材质纸张,以及剪刀、胶水、刻刀等工具。展览区按 “动物世界”“奇幻植物”“梦幻城堡” 等主题分区,陈列教师提前制作的精美纸艺作品,营造沉浸式艺术氛围。同时,在教室播放轻柔的古典音乐,进一步增强艺术氛围。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水平学生提供差异化指导。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引导其尝试多层叠加、镂空雕刻等复杂工艺;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半成品模板与详细操作图示。同时,组织 “材料特性探索” 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纸张制作同一造型,对比呈现效果,如皱纹纸制作的花朵柔软蓬松,卡纸制作的花朵硬朗规整。在实践过程中,有学生发现用瓦楞纸制作的树叶,其天然的纹理能很好地表现出树叶的质感,这一发现也引发了其他同学对材料创新运用的思考。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入体会材料与技法融合产生的独特美感,实现审美素养的有效提升。
三、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
教材是教学的基石,但为了更好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教师需要积极拓展教学内容,整合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在戏曲人物主题教学中,除了讲解教材中的基础内容,还可以开展“戏曲文化探秘之旅”系列活动。在理论学习环节,播放京剧《贵妃醉酒》、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经典戏曲片段,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服饰纹样、妆容色彩与身段动作,感受戏曲艺术的程式化之美。展示不同剧种的人物扮相图片,对比分析京剧脸谱的夸张艳丽、昆曲扮相的雅致细腻。同时,引入戏曲文化中的历史故事,如关羽脸谱为何以红色为主,背后蕴含着忠义的故事,让学生理解戏曲艺术中色彩与人物性格、品质的关联。为深化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理解,邀请当地戏曲演员走进课堂,现场演示戏曲化妆、服饰穿戴过程,讲解盔头、水袖等道具的使用方法。演员在化妆过程中,详细介绍不同角色妆容的特点,如旦角的贴片子如何塑造脸型,花脸的勾脸有哪些讲究,让学生更加直观地领会戏曲的丰富内涵。
四、丰富课堂交流,促进学生审美素养提升
课堂交流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环节。在装饰画创作教学后的交流活动中,除常规展示分享外,还可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举办 “班级艺术博览会”,将教室布置成艺术展厅,学生为自己的作品设计展签,注明作品名称、创作理念与使用技法。观众手持 “参观券”,在展厅内自由参观,遇到心仪作品可在留言板写下赞美话语或疑问。同时,设置“最佳人气奖”“最具创意奖”等多个奖项,由学生投票评选。再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艺术沙龙”的讨论形式,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装饰画中的对称美与不对称美”“色彩搭配如何表达情感”等主题展开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或提问。在讨论“色彩与情感”时,有小组提出:“红色让人感觉热情、兴奋,蓝色让人觉得平静、忧郁,我们在画装饰画时,可以根据想表达的情感来选择主色调。”通过讨论让学生对色彩的审美认知更加深入。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教师要多维度持续发力,紧跟美育发展前沿,将新的教育理念与技术手段融入教学实践,让小学美术课堂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审美素养的肥沃土壤,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加沉浸式的美术学习体验,进一步提升审美素养培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祁银凤,张跟兵.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探究[J].文学教育,2021(04):149-150.
[2]王红霞.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探析[J].新智慧,2021(09):127-128.
[3]杨珩.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误区及对策[J].中国美术教育,2021(01):24.
[4]陈婷.“微”处见真知: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微课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02):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