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李小霞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支旗学区
引言: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在语文教学中承载着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实践中,部分评价体系未能充分聚焦核心素养的多元维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与评价导向的一致性。在此背景下,探索构建契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评价体系,成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核心素养理论
核心素养理论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聚焦个体在复杂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该理论源于对全球化人才需求的回应,注重知识获取与素养养成的有机融合,要求教育实践超越单一知识传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培养。于语文课程而言,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为语言文字运用、思维能力发展、审美体验建构和文化自信培育等维度,为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锚点。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策略
(一)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融合
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各自的评价功能不一样,书面评价凭借其系统性与规范性,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深度梳理,二者唯有形成互补才能构建完整的评价闭环。教师在课堂对话中捕捉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敏捷度等即时表现,以鼓励性口头评价激发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课后作业、习作批改中用书面评语细化分析,针对语言运用准确性、内容构思合理性等展开具体指导。例如阅读教学中,学生课堂发言时教师即时肯定其独特的文本解读视角,课后在读书笔记中进一步批注思维深度的提升方向,使即时反馈与长效引导相互呼应。这种融合模式既保留了口头评价的动态生成性,又发挥了书面评价的沉淀性优势,让学生在即时互动中感受关注,在文字交流中获得清晰的改进路径。
(二)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贯穿于学生持续的语言实践活动,这要求教学评价突破单一结果导向,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轨迹、情感投入和方法演进纳入评价视野。以阅读教学中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单元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信息提取与整合”任务时,既需要记录课堂上小组合作中学生的提问质量、信息筛选的逻辑性、观点表达的条理性等过程性表现,又要通过专题阅读报告、信息整合思维导图等结果性作品评估知识转化能力。比如在“交通标志认知”实践活动中,将学生在收集资料阶段的分类方法合理性、小组讨论时的质疑回应质量,均成为过程评价的核心指标;而最终完成的图文结合式交通手册,则从信息准确性、创意呈现度、生活实用性等维度进行结果评价。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将过程性记录中的典型对话、思维亮点整理成反馈单,结合结果评价中的优势与不足,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改进建议。
(三)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促进
传统教学评价中教师作为单一评价主体的模式,难以全面捕捉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的真实表现与情感体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评价体系倡导多元主体协同,将教师专业判断与学生自我反思、同伴互助有机结合,形成评价主体间的良性互动。以小学习作教学为例,教师在“生活故事创编”单元中可以设计三级评价机制:学生完成初稿后,先依据教师提供的语言生动性、情节合理性、情感共鸣度等可视化评价量表进行自评,用不同颜色便签标注满意之处与修改方向;随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互评,通过“我发现你文中最打动人的细节是......”“如果这里能补充...... 可能会让故事更完整”等结构化表达,引导学生在倾听与对话中发现同伴亮点、拓宽写作思路。教师在巡视指导时记录典型问题,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结果进行针对性点评,既肯定个性化表达,又聚焦共性问题进行写法示范。例如针对某生习作中“环境描写与情感表达脱节”的问题,教师先呈现该生自评中“不知道如何用景物烘托心情”的困惑,再展示同伴建议“可以试试用雨天的压抑表现难过”,最后补充环境描写的经典片段供其参考,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主动参与评价,在自评中学会自我审视,在互评中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合作能力,而教师评价则发挥着引导方向、提升深度的桥梁作用。
三、结语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构建,需突破传统评价局限,将多元评价方式与课标要求深度融合。研究表明,口头与书面评价的功能互补、过程与结果评价的双向观照、多主体评价的协同互动,能有效引导教学实践聚焦语言运用、思维发展等素养维度。
参考文献
[1]秦一铭, 李广.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 教学与管理, 2025, (18): 103-108.
[2]姚慧.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A] 2024 数字化教育教学交流会论文集(上)[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24: 3.
[3]林惠强.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A] 广东教育学会2024 年度学术成果集[C]. Γ* 东教育学会, 广东教育学会, 202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