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山区道路桥梁施工的难点与应对策略

作者

郭江滔

广东冠粤路桥有限公司 广东省 广州市 511442

引言

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山区地区的交通瓶颈逐步被打破。然而,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山区道路桥梁的施工仍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挑战。桥梁作为连接峡谷、跨越河流的重要结构,其施工安全与效率直接关系到整个交通线路的成败。本文从工程实践出发,系统分析山区桥梁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并探讨科学的应对之道,以期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1 山区桥梁施工的主要难点

1.1 地质条件复杂多变

山区常见的地质问题包括断层、滑坡、崩塌、软弱岩层和岩溶地貌。这些因素不仅加大了桥梁基础的施工难度,还容易诱发次生灾害。尤其在高差悬殊、岩体结构松散区域,桥墩稳定性和桩基施工均需特别谨慎。

1.2 施工现场交通运输困难

山区道路狭窄弯曲,坡度大,重型机械设备和大宗建材运输困难,限制了大型机械的调运和场地布设。此外,施工期间多雨雪、滑坡频发,进一步影响了交通畅通性和施工周期。

1.3 气候环境恶劣

山区常见天气变化迅速,夏季暴雨集中,冬季寒冷结冰,对混凝土施工、结构养护造成不利影响。例如,在高寒山区,冬季施工需采取加热保温措施,成本高且技术要求严。

1.4 生态保护与环保压力大

山区普遍生态环境脆弱,动植物种类丰富,一旦施工破坏生态平衡,修复难度大。此外,环保政策日益严格,对噪音、扬尘、水土保持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在工程中同步实施环保措施。

2 应对策略分析

2.1 科学合理的设计优化

山区的地貌形态极为复杂,从蜿蜒的山脉到深切的峡谷,再到频发的地质灾害带,这些都对桥梁选址提出了极高要求。科学的选址并非一味追求最短路径或最低造价,而是综合考虑长期运营安全、生态影响、施工可达性等因素,选出最“合适”的落点。比如,在断层带周围避让风险源,在水流湍急区错开主跨,以最大限度减少后期运维风险。同时,在桥型选择上,应结合地形高差、水文特征及施工条件,优先考虑结构受力明确、施工便捷的桥型,例如刚构桥适用于峡谷跨越,斜拉桥能胜任中长跨布局,而悬索桥则在超大跨越场景下展现独特优势。避免使用需深基坑开挖或高墩搭设的结构形式,减少边坡扰动和基础施工难度,既节约工期又降低安全风险。地质勘查是设计优化的技术基石。山区常常“表里不一”,地表看似稳定,地下可能暗藏滑坡体、岩溶或断裂带。因此,应加强前期地质勘察密度,不仅要“点上打孔”,还需通过三维地质建模、物探、遥感等技术手段,建立起立体可视化的地质数据库,为设计与后续施工提供可靠支撑。只有真正读懂“地下的语言”,设计才不会是纸上谈兵。

2.2 新型施工技术的推广应用

装配式桥梁结构的推广应用正逐渐成为主流解决方案之一。通过工厂预制梁板、墩身、盖梁等标准化构件,运输至施工现场后吊装拼接,不仅减少了大量现场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筑工序,还有效规避了高空作业和不良天气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尤其在工期紧张、环保要求高的项目中,装配式施工技术可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成品率,成为山区桥梁施工“轻装上阵”的利器。而在地形特殊、现场施工空间受限或无法搭设支架的地区,桥梁滑移和转体施工技术则提供了更具创造力的解决路径。通过在岸上完成结构整体拼装,再沿轨道平移或整体旋转就位,不仅缩短了施工周期,还有效避免了河流干扰和架设高空作业平台的高风险。此类技术已经在多个高难度桥梁工程中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其适应复杂环境的优越性。同时,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介入,也为山区桥梁施工注入了“智慧”力量。如 BIM(建筑信息模型)可全程模拟施工过程,提前发现设计冲突;无人机航测能快速掌握现场地形变化,为场地布设和进度管理提供实时数据;而物联网监测系统可对结构变形、基坑位移、环境参数进行动态监控,实现施工安全智能预警。多种新技术的融合应用,不仅提升施工管理的科学性,也为山区桥梁建设探索出更多可能性。

2.3 强化施工组织与安全管理

山区桥梁施工不同于平原地区的线性操作,更多时候更像是一场“多线作战”。复杂的气候、有限的场地、波动的地质条件,让每一个施工步骤都需精打细算。因此,强化施工组织与流程安排,是确保工程高效安全推进的关键。首先,应根据气候变化和地质条件,灵活安排施工节点。比如在雨季到来前完成基础开挖和支护,枯水期抓紧实施桩基与下部结构,冬季则侧重构件预制与内部装修等低温影响小的作业。这样的“避险式施工”不仅合理分散施工高峰,还最大程度降低自然条件带来的不可控因素。安全管理方面,山区施工本身就具有高风险属性,高边坡施工、高墩搭设、滑坡体开挖等均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因此,企业必须配备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和安全工程师,制定科学详尽的安全管理计划。现场管理应做到层层把控、专人盯岗,落实实名制考勤、特种作业持证上岗、机械设备定期检测等制度。引入智能穿戴设备,如定位安全帽、可报警工作带等,可实现施工人员实时定位及突发情况自动上报,显著提升响应速度。针对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和极端气候(如突发暴雨、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应提前制定涵盖通信、交通、人员疏散等方面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确保关键岗位人员掌握应急操作流程。一旦突发事件发生,能迅速响应、妥善处置,把损失降到最低。管理不是“喊口号”,而是一场长期而精细的调度与博弈。

2.4 推进绿色环保施工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山区桥梁项目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丰富,一旦破坏,修复难度极高。因此,环保已不再是项目的附属条款,而成为核心指标之一。首先是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项目在设计阶段应明确边坡防护和弃渣处理方式,例如采用格宾石笼、绿色植生毯、生态挡墙等生态工程手段,稳定边坡、减少雨水冲刷造成的滑坡风险。同时设置沉砂池、排水沟等设施,防止施工废水外泄,保护周边水体安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弃渣、废混凝土、钢筋下脚料等,如若随意堆放,不仅污染环境,还造成资源浪费。当前越来越多项目探索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路径:如将弃渣用于场地平整或道路加固,废混凝土破碎后作为再生骨料,重新用于次要结构中。这不仅有利于节能减排,也能有效降低材料成本。在材料与设备选择方面,应优先采用绿色建材、节能设备与环保辅料,如高性能混凝土、再生钢材、低VOC 涂料等,减少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同时可引入太阳能照明、环保发电设备等,进一步推动低碳作业。虽然山区桥梁项目规模有限,但每一座桥都应成为“绿色工程”的范例。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引导下,绿色施工已成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更是其长远发展的重要力量。

结束语

山区道路桥梁施工是一项充满挑战的系统工程,既考验技术能力,也考验组织管理与社会责任。面对多变的自然环境和日益严格的生态保护要求,唯有在设计、技术、管理、环保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桥梁建设任务。未来,应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深化科研投入,推动山区桥梁施工技术不断进步,为我国交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盖明,李积程.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特点与技术要点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4.11.018.

[2] 张仁峰. 云贵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技术应用要点分析[J]. 科学技术创新,2022,(15):94-97.

[3]李世成.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存在的安全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18,45(03):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