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体育情境化教学的价值阐释、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张秋悦
成都市龙泉驿区实验小学校
2022 年4 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注重教学方式改革,强调创设运动情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有研究指出,该课程改革理念将推动体育课堂教学转型,但从顶层设计到课堂教学任务艰巨,当前体育课堂情境化教学存在不足,如,教师缺乏情境化教学经验、设计有效教学活动的思维有限,导致学生体育活动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难以实现情境化教学价值。基于此,研究在核心素养导向下阐释体育情境化教学价值,从基层教师困境出发厘清挑战,提出实践路径,为体育教师提供参考,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发展。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体育情境化教学的价值阐释(一)真实性原则:模拟真实运动环境以提升运动能力
真实性原则是情境化教学的基础,它要求教学情境尽可能贴近实际运动环境和比赛场景。如,通过模拟篮球比赛,学生能够在接近真实的比赛情境中学习和体验团队合作和战术策略的运用。这种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在实际比赛中更好地运用所学技能,同时提高他们的比赛经验和自信心。
(二)精准性原则:确保教学目标与情境的精确对接
精准性原则要求教学情境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让学生精准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并围绕其创设活动情境。如,若教学目标是通过足球训练提升学生战术理解能力,教师可设计需战术决策的足球练习,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战术知识。
(三)活动性原则:通过互动探究促进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
活动性原则认为教学情境应体现体育学科知识发现过程、应用条件或场景。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创设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究的情境。如开展小组对抗赛,学生能在互动中学习沟通与协作,这种活动性情境不仅可提高运动技能,还能促进社交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四)情感性原则:激发情感体验以增强学习动机和参与度
情感性原则强调情境化教学要注重情感因素在体育学习中的作用,以增强学习动机与兴趣。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创设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情境,如讲述体育英雄故事、播放比赛片段等。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学内容共鸣,才会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深入理解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体育情境化教学的现实挑战
(一)真实性原则适应性问题
真实性原则要求教学情境贴近实际运动与比赛场景,但小学体育教学受场地、器材、安全及学生年龄和体力限制,难以完全模拟真实情境,影响教学效果,学生无法获最佳学习体验。同时,因安全考虑,学生体验真实比赛机会减少,难以将课堂所学与真实情境联系起来。
(二)精准性原则个性化挑战
精准性原则要求教学目标与情境设计精确对接,但体育教师难把握学生个体差异与学习需求,导致教学情境设计与学生实际水平不匹配,且可能重运动技能训练、轻体育品德和健康行为培养。小学体育课堂学生能力差异大,设计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情境是难题。
(三)活动性原则合作互动难题
活动性原则通过互动探讨促进学生体育课堂团队合作,但因学生人数多,体育教师难对每个学生个性化指导,小组活动会因学生能力差异产生分歧。如团队合作游戏时,能力弱的学生被边缘化,教师需投入更多精力管理协调,会影响情境化教学培养团队合作的有效性。
(四)情感性原则情感共鸣障碍
情感性原则可通过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动机与参与度,但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难持续激发和维持学生情感投入,致教学效果不佳。原因一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或兴趣不贴近,二是教师情感引导技巧不足。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体育情境化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以“资源—模拟—跨学科”构建真实情境为平台
第一,创造性利用资源:体育教师利用现有场地和器材,创造性设计活动模拟真实运动环境,如划分旱地冰球球场、用视频分析战术;实施中设计替代性训练,如模仿动物运动、用体操垫模拟跳高跳远。第二,情境模拟促迁移:无法完全模拟真实比赛时,体育教师设计情境化练习,模拟特定场景让学生实践掌握技能,促进技能迁移,如设置足球点球场景提升实战与决策能力。第三,跨学科情境创设:体育教师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创设运动情境,如结合历史事件角色扮演,设计挑战赛让学生完成任务了解历史背景,像模拟古代奥运会、模仿通讯兵学接力跑,提高体育技能,增强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兴趣。
(二)以“个性化—差异化—动态化”聚焦教学目标为导向
第一,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体育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个性化学习目标,涵盖不同难度和类型的情境化教学任务,在同一情境下划分不同角色对应不同任务,让学生自我判断并完成挑战。第二,差异化反馈与指导实施:体育教师在情境化教学中提供差异化反馈和指导,助学生识别优缺点并提建议,通过观察学生在模拟比赛中的表现提供针对性反馈,明确改进方向。第三,动态学习目标设定: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和表现,动态调整学习目标和任务难度,确保学生在适合水平上得到挑战和提升。在大情境下设置灵活学习目标体系,让学生根据进步随时调整目标,保持学习动力和兴趣。
(三)以“小组化—角色化—评价化”加强互动合作为支点
第一,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设置团队情境,让学生在小组内互动合作,提升互动探究质量。体育教师可设计接力比赛、团队障碍赛等需团队协作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会沟通协作,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与责任感。第二,优化角色分配与轮换:课堂上,体育教师实施动态角色分配与轮换,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学会尊重他人贡献,促进团队合作与社交能力发展。第三,建立互动评价机制:完成情境活动时,建立有效互动评价机制,不仅教师要评价,更要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反馈,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增强批判性思维与沟通能力。
(四)以“故事化—引导化—共鸣化”激发情感共鸣为手段
第一,情境故事化激发情感:体育教师在课堂开始,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故事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可选择体育人物故事,如苏炳添成长经历,或虚构故事情境,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情感体验与同理心。第二,提升情感引导技巧:体育教师通过培训学习提升情感引导技巧。学习用语言、肢体传达情感,通过提问讨论引导学生表达分享情感体验,有效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提高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周珂,官桐,张伯伦,等.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中核心素养、结构化、情境化:要义阐释与关联表征[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4,39(03):295-301.DOI:10.13297/j.cnki.issn1005-0000.2024.03.007.
[3] 毛振明,彭小伟,胡庆山.中国式学校体育现代化:国情、路径、课题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4,58(03):1-
3.DOI:10.15930/j.cnki.wtxb.2024.0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