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与现代:舞台美术的融合与发展

作者

姬献锋

丹江口市人民艺术剧院

在当今时代,现代舞台美术设计艺术的跨界融合日势明显,戏曲舞台美术也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美学变革。在传统戏舞台中,那些经典的“出将入相”的传统造形隔断与现代的数控升降技术比肩而立,而那些华丽的缎面刺绣戏服也与智能纤维织物交相辉映。这种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实质上是东方美学智慧与当代科技文明之间的一场深度对话。本文将通过具体的舞台实践案例,深入探讨戏曲舞美现代化转型的美学规律与现实路径。

一、引言

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成为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传统戏曲,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传统戏曲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口口传承了几千年,有強大的吸引力,无数观众为之喜爱痴迷。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戏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观众年龄层的老化、传统艺术形式的单一性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将传统戏曲与现代舞台艺术融合,有助于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可以使传统戏曲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和文化需求,这种融合也为传统戏曲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叙事维度的虚实相生

传统戏曲中的“一桌二椅”极简美学,蕴含着东方艺术以虚代实的维度空间及哲学智慧。在昆曲《牡丹亭》的数字版中,数控轨道牵引的条屏装置与全息投影技术相结合,既延续了戏曲中“景随人移”的流动性,又将杜丽娘“游园惊梦”的心理时空具象化。这种虚实相生的视觉叙事,正如戏剧家黄佐临所言:“戏曲的虚拟性并非贫乏的代名词,而是为创造力留下了呼吸的空间。”(《中国戏曲美学》)。豫剧《程婴救孤》的纱幕投影与演员的程式化动作形成蒙太奇式的对话时,传统的“走四方”的台步被赋予了新的叙事张力。

京剧《三岔口》的经典暗夜打斗场景,证明了戏曲的维度时空的真实性存在于观众与演员之间默契的审美契约中。我们在制作丹江口市夜游汉江大型行进式话剧《梦回均州》一剧中的舞美设计,在狭小的船内空间,如何让观众体验到无现的思维空间体验。我们偿试作了技术上的处理效果,舱把船苍涂成黑色羸造无限空间想象,通过3D 环幕投影技术营造的幻境,将己被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淹漠的“均州八景”展现观众面前,结合观众座位机组的360 座旋转让观众犹如乘舟江面欣赏如诗如画的场景呈现,让哲学命题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隐喻。在移民搬迁上车走的场景中,用3D 制做50 年代的场景;那山头、那汉江、老房子、热血的标语、木桩电杆、那条小路边的钻天杨、那奔跑追赶的大黄狗,利用滚动播放的技术让观众觉得就象座在解放牌大卡车上渐行渐远,离开家乡的感觉。大坝放水时座位的激烈颤抖、扶手上的喷水就象是站在大坝前,水溅一身如身临其境一般,无不感慨南水北调工程之伟大。用现代科技数码捕捉记录下的演员那动态水袖轨迹,经过算法生成的水墨动画,使得“手眼身法步”的程式语言获得了数字化的再生。这种时空重构并未打破戏曲的假定性本质,反而为“三五步走遍天下”的传统美学开辟了多维的阐释空间。

秦腔《丝路长城》对脸谱元素的解构颇具启示意义:将生旦净末丑的固定谱式转化为动态光影图腾,既保持了角色识别功能,又形成了符合当代审美的视觉韵律。这种转化验证了符号学家赵毅衡的论断:“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转换,关键在于找到新的能指与所指对应关系。”在晋剧《打神告庙》中,智能灯具随着梆子声腔的明暗起伏而变化,使光色变化成为情感外化的新“行当”,这种技术创新实际上是戏曲程式体系的当代延伸。戏曲舞美的现代化转型,本质上是东方写意美学与数字技术的创造性相遇。当投影光束与传统砌末相映成趣,当智能材料与刺绣纹样交织共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舞台形式的革新,更是中华戏曲文化基因的自我更新。这种在传承中创新的智慧,正如国学大师钱穆所言:“传统并非凝固的沉淀物,而是永远跳跃的生命体。”在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戏曲舞美将继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华章。

三、互动体验的多元融合

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戏曲舞美设计不再局限于视觉艺术的范畴,而是逐渐融入了听觉、触觉乃至全感官的互动体验。例如,在传统精典剧目《梁祝》的现代版中,观众不仅能够通过环绕立体声感受到蝴蝶翩翩起舞时的轻盈与自由,还能通过座椅下的震动装置,体验到英台化蝶瞬间的超脱与释放。这种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也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川剧《变脸》的数字化探索,则巧妙地利用了增强现实(AR)技术,让观众通过手机扫描特定图案,即可在屏幕上看到演员脸上的面具瞬间变换,这种互动不仅增添了观赏的乐趣,也让古老的变脸艺术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年轻一代面前,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好奇。

当下舞台设计也融入了智能感应技术,当演员踏入特定区域,舞台背景即刻随之变换,仿佛为每位角色量身定制了专属场景。同时,观众可以通过佩戴的智能手环,选择不同角色的视角,体验剧情从个人角度出发的独特感受,这种个性化的互动体验,使得传统戏曲借助科技力量达到新的视觉效果,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

戏曲舞美的现代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在保留传统戏曲精髓的基础上,通过数字技术的融入,让古老的艺术形式以更加生动、多元的方式呈现给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这不仅有助于拓宽戏曲艺术的受众基础,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五、结论

戏曲舞美的现代化转型,是东方美学智慧与现代科技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它不仅仅改变了戏曲艺术的呈现方式,更深刻地影响了戏曲文化的传播与接受。在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下,戏曲舞美将继续探索美学转型的新路径,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中国戏曲美学》)丹江口市行进式话剧《梦回均州》舞美设计与实践,豫剧《程婴救孤》、秦腔《丝路长城》、精典剧目《梁祝》、晋剧《打神告庙》、川剧《变脸》的现代舞台技术的运用分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