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遗传算法的网络攻击检测

作者

王柯婷 曾增日 盛绍卿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信息学院

1、基于遗传算法的网络攻击检测方法

1.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1.多源异构数据采集:网络攻击检测系统的效能高度依赖于数据的全

面性与特征的有效性。为实现多维度威胁感知,本方法构建了分层数据采集体系,如表1 所示:

表1 层数据采集系统

在网络层,通过流量镜像技术捕获、原始数据包,精确记录源/目的IP、端口号及协议类型等底层通信特征,为后续协议分析提供基础。在主机层,利用系统行为监控,采集进程创建链、权限变更记录、异常操作痕迹,实现检测本地提权、恶意代码驻留等操作。在应用层,深度解析 HTTP 头部元数据与API 调用序列,识别应用逻辑层面的非常规访问模式。

1.2 动态特征工程

针对日益普遍的加密流量威胁,本系统采用非侵入式分析方法:通过解析TLS 握手协议中的服务器名称指示扩展字段、证书链层级异常等关键参数,结合加密会话的心跳包间隔规律性、密钥协商频率等时序行为特征,在不破解加密内容的前提下识别隐蔽通信行为。

在特征工程阶段,系统采用多级构造策略提升特征判别力:基础特征直接从原始数据提取,包括数据包长度分布、协议类型占比等统计量;衍生特征基于滑动窗口动态生成,例如SYN 包突发速率、流量熵值变化等时序指标;上下文特征通过关联分析构建,例如跨主机的端口扫描关联度、服务访问拓扑异常评分等网络级行为画像。

为优化特征表达效率,引入智能编码技术:对协议类型等类别特征,采用遗传算法优化的稀疏 One-Hot 编码,在保留信息量的同时抑制维度膨胀;对流量速率等数值特征,基于信息增益最大化原则进行自适应分箱处理,将连续值转化为分类器敏感的分段区间。这一系列预处理操作显著提升了后续遗传算法优化的输入质量。

2 基于遗传算法的网络攻击检测模型总体框架

2.1 系统整体架构

本模型采用 "四层闭环优化" 架构,该体系采用四层闭环架构实现智能安全检测:首先通过多源数据采集层获取网络流量、主机行为和应用日志等原始数据;经动态特征工程层进行时空关联分析、智能编码和维度筛选后,输入遗传优化决策层进行多目标进化优化与规则迭代;随后实时检测反馈环通过误报溯源、特征漂移监测和增量学习形成双向反馈机制,持续反向调节遗传优化层的规则策略与模型参数,最终构建出具有动态适应能力的自进化检测系统,实现检测精度与实时性的平衡优化:

3、实验结果分析

3.1 主要性能对比

表2 主要性能对比图

GA-IDS 通过多目标遗传算法显著提升检测性能,准确率提高 6.7–8.4个百分点,F1 值上升8.6–12.4,误报率低至 2.1% ,较传统工具下降 83.5% 。系统动态压缩特征 68% 至18 个,响应稳定在 15ms 内。智能权重调节在降低误报 32% 的同时仅牺牲 1.8% 检出率,特征筛选剔除冗余参数使训练效率提升 130% ,显著增强优化效率与检测鲁棒性。

4、结论

GA-IDS 通过四大创新提升检测效能:多维染色体编码压缩特征至 18 维,准确率 95.2% 、误报率 2.1% ;动态特征工程降低误报 83.5% ;自适应进化策略提升收敛速度 37.5% ,边缘端内存占 420MB ,延迟 14.7ms ;抗干扰设

计使攻击下准确率降幅仅 7.2% ,半年 F1 值稳定超 90% ,显著优于传统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海芳,路晓亚.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机通信网络 APT 攻击检测方法[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25,(02):3-6.

[2]李千目, 许满武, 戚涌, 等. 基于遗传算法的入侵检测系统研究[J].通信学报, 2003, 24(10): 109 - 117.

[3]胡明.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和无线网络攻击检测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1(05):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