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标下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技术路径与经济性分析
鞠凤
身份证号:140430198807162420
引言
2020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 届联合国大会庄重承诺我国 2030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这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是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筑领域的碳排放占全社会总碳排放比重较高,其中既有居住建筑因建造年代早、技术标准低、长期使用损耗等因素,成为建筑节能改造的重点对象。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中后期,既有居住建筑存量持续增长,其高能耗特征不仅加剧能源资源紧张,也制约着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进度。当前,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临技术选择单一、改造成本偏高、投资回报周期长等现实挑战,部分改造项目因缺乏对技术适配性与经济性的统筹考量,导致改造效果未达预期,难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在此背景下,系统梳理科学合理的节能改造技术路径,深入分析改造的成本与收益关系,对于降低既有居住建筑能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建筑领域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一、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核心技术路径
1.1 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技术
围护结构是既有居住建筑能量交换的主要载体,其保温隔热性能直接影响建筑能耗水平,因此围护结构改造是节能改造的基础环节。针对外墙部位,需根据建筑墙体结构类型与使用现状,选择适配的保温材料与施工工艺,通过增设外保温层或内保温层,减少墙体传热损失,同时注重保温层与墙体基层的贴合度,避免出现热桥效应与墙体开裂问题。屋顶作为建筑顶部热量传递的关键区域,改造需结合屋面荷载与防水需求,采用保温性能优异的屋面保温材料,必要时可增设架空层或种植屋面,既提升保温效果,又增强屋面隔热与防水能力。外窗与外门是围护结构中的薄弱环节,改造过程中需替换老旧门窗,选用传热系数低、气密性好的节能门窗,同时通过密封胶条更换、窗框缝隙填充等方式,减少空气渗透带来的能源损耗,全面提升围护结构的整体节能性能。
1.2 能源系统节能改造技术
既有居住建筑能源系统的低效运行是能源浪费的重要原因,能源系统改造需围绕供暖、供冷、照明等核心用能环节展开,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在供暖系统方面,需对老旧锅炉、管道进行更新换代,采用高效节能锅炉,优化管网布局,减少管网热损失;同时可引入余热回收技术,将供暖系统产生的余热二次利用,降低能源消耗。供冷系统改造需结合建筑用冷需求,替换老旧空调设备,选用变频空调、多联机等节能型制冷设备,通过合理划分空调区域、优化运行参数,减少无效冷量消耗。照明系统改造则以光源更新为核心,将传统高耗能光源替换为LED 等节能光源,同时搭配智能照明控制装置,根据室内光照强度与人员活动情况自动调节照明亮度,实现照明能源的高效利用。
1.3 智能管控系统改造技术
随着智慧建筑技术的发展,智能管控系统成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重要支撑,通过对建筑用能过程的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实现能源消耗的动态优化。智能管控系统改造需搭建建筑能源监测平台,通过在用电、用热、用水等关键节点安装计量传感器,实时采集建筑用能数据,形成全面的能源消耗台账,为用能分析与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引入智能控制算法,根据建筑内外部环境变化与用户用能需求,自动调节供暖、供冷、照明系统的运行状态,避免能源的无效消耗。同时,可通过用户端智能交互终端,向居民实时推送建筑用能信息,引导居民形成节能用电习惯,实现“ 技术管控 + 用户参与” 的协同节能模式,进一步提升建筑整体节能效果。
二、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经济性分析
2.1 节能改造的成本构成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成本涵盖前期准备、技术实施、后期维护等多个环节,是影响改造经济性的核心因素。前期准备阶段成本包括建筑能耗检测费用、改造方案设计费用、技术选型评估费用等,该阶段成本虽占比不高,但直接决定改造方案的科学性与技术适配性,若方案设计不合理,易导致后期改造成本增加。技术实施阶段成本是改造总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保温材料、节能设备、智能管控系统等物资采购费用,以及施工安装、人工操作、设备调试等施工费用,不同技术路径的物资价格与施工复杂度差异较大,直接影响该阶段成本高低。后期维护阶段成本则涉及改造后设备检修、材料更换、系统升级等费用,部分节能设备与智能系统需定期维护以保障运行稳定性,长期来看也构成改造的隐性成本,需在经济性分析中予以统筹考量。
2.2 节能改造的收益维度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收益呈现多元特征,不仅包括直接的经济收益,还涵盖环境收益与社会收益,需从多维度进行综合评估。经济收益主要体现为能源费用节约,改造后建筑能耗降低,居民或物业的电费、供暖费、供冷费等用能支出相应减少,随着时间推移,能源费用节约总额可逐步覆盖改造成本,形成投资回报。环境收益表现为碳排放量减少与能源资源节约,改造后建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强度下降,同时减少能源开采与消耗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契合碳中和目标下的生态环保要求。社会收益则体现在居住品质提升与行业示范效应,改造后的建筑室内热环境、光照环境得到改善,居民居住舒适度提高;同时,成功的改造项目可形成示范案例,为其他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提供参考,推动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助力建筑领域低碳转型进程。
结语
在碳中和目标指引下,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是建筑领域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核心在于实现技术路径与经济性的协同统一。围护结构、能源系统、智能管控三大技术路径各有侧重,需根据建筑实际情况进行统筹规划与合理搭配,避免技术选择的盲目性;而经济性分析需突破单一成本视角,从成本构成与多元收益维度出发,全面评估改造项目的可行性,为改造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当前,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仍需政策引导与市场参与相结合,通过政策补贴降低改造初期成本,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改造效率与收益,推动改造模式从“ 试点示范” 向“ 规模化推广” 转变。未来,随着节能技术的持续进步与低碳理念的深入普及,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将逐步实现技术更优、成本更低、效益更高的发展目标,为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江亿.中国建筑节能发展报告(2023)[J].建筑科学,2023,39(05):1-8.
[2]王清勤.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路径与关键措施[J].施工技术,2021,50(12):1-5+11.
[3]刘加平.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经济性分析与政策建议[J].建筑节能,2020,48(07):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