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与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研究
崔玲
广饶县第二实验小学 山东省东营市 257300
一、引言
小学语文与道德与法治在呈现出鲜明的融合优势:语文教材中《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等文本蕴含“热爱祖国”“爱护环境”的德育元素,道德与法治教材“我们的社区”“公共生活靠大家”等主题则需借助语言载体展开实践。但当前跨学科教学中,部分教师仍采用“语文讲课文+道德与法治说道理”的简单模式,如教学《司马光》后直接提问“要学习司马光什么品质”,既缺乏沉浸式体验,也难以让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行为习惯。随着跨学科教学改革推进,情境创设成为连接两学科的重要纽带——教师可通过还原生活场景、设计实践任务,让学生在朗读、表达、探究中感悟道德内涵,在价值认知中提升语言能力。然而,部分情境创设存在“脱离学生生活、忽视学科融合”的问题,如设计的“环保宣传”情境未关联语文文本中的描写方法,导致两学科目标脱节。基于此,聚焦三年级学段研究两类学科跨学科教学的情境创设策略,既是落实课程方案要求,也是解决教学痛点、实现“文道统一”的现实需求。
二、小学语文与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策略
(一)生活还原式情境——链接文本与生活,实现语言理解与道德感知融合
生活还原式情境以三年级学生熟悉的校园、家庭、社区生活为原型,从语文文本内容出发,还原真实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读文本、看场景、说感受”的过程中,既理解语言表达的内涵,又感知其中蕴含的道德规范。这种策略的核心是“以文本为锚点,生活为载体”,通过建立“文本情境与生活情境”的关联,帮助学生将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对道德理念的直观认知。
教学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与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环境”单元跨课时,可创设生活还原式情境:先在语文课堂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找出描写风声、水声、动物声的语句(如“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分析比喻、拟人手法对表现“自然之美”的作用;再借助多媒体还原生活场景,播放学生校园花坛、社区公园的实拍视频(含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小鸟的鸣叫声),让学生对比“课文描写与生活场景”的异同;随后设计“我的自然发现”分享任务,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式(“……,是大自然的……,他会……”)描述自己在生活中听到的自然声音,如“雨滴,是大自然的鼓手,他会在窗户上敲出咚咚的响声”;最后结合道德与法治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保护这些自然声音”,如“不随意采摘树叶、不打扰小鸟筑巢”,并让学生绘制“自然声音保护小贴士”。通过文本与生活场景的联动,学生既能提升语言模仿与表达能力,又能在熟悉的情境中感知“爱护自然环境”的道德内涵,
实现两学科目标自然融合。
(二)任务探究式情境——设计实践任务,促进语言运用与道德践行统
任务探究式情境以具体的生活问题或实践项目为驱动,让三年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运用语文知识开展观察、记录、表达,又践行道德与法治中的行为规范,实现“学语言、做实践、明道理”的闭环。这种策略的关键是“任务覆盖双学科目标”,确保任务既能锻炼语文的“观察描述、书面表达”能力,又能落实道德与法治的“实践体验、行为养成”要求。
教学三年级下册《蜜蜂》与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我们的社区”单元跨课时,可创设“社区昆虫朋友调查”任务探究情境:先在语文课堂分析《蜜蜂》中“法布尔观察蜜蜂、记录实验过程”的写作方法,学习“按顺序描述、用数据说明”的表达技巧;再布置实践任务,将学生分为小组,发放“社区昆虫观察表”(含“昆虫名称、外形特点、活动场景、对社区的作用”等栏目),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社区内观察蜜蜂、蝴蝶、蚂蚁等昆虫;随后组织课堂交流,每组派代表用语文课上学到的方法介绍观察结果,如“我们在社区花园看到了蜜蜂,它们有黄黑相间的身体,每天在花丛中采蜜,能帮花朵传播花粉,让花园更美丽”;最后结合道德与法治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与社区昆虫友好相处”,如“不捕捉蝴蝶、不破坏蚂蚁巢穴”,并共同撰写《社区昆虫保护倡议书》,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提出具体保护建议。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既运用语文知识提升了观察与表达能力,又通过实践践行了“爱护社区生物、共建美好家园”的道德要求,实现语言运用与道德践行的统一。
结语
小学语文与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的情境创设,在小学需紧扣“贴近生活、注重实践”的特点,通过生活还原式情境链接文本与生活,用任务探究式情境推动学用结合,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自然感悟道德内涵,在道德实践中主动提升语言能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需避免“学科割裂、形式化融合”的误区,始终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为出发点,确保情境既贴合两学科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张书玲.浅谈小学语文跨学科创意作业设计策略[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5,11(25):13-15.
[2]李玉东.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设计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5,(16):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