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运动实践教学研究
付立新 朱艳英
河北地质大学 体育教学部 河北 石家庄 050031
引言
定向运动的魅力在于其不可预知性——每一次比赛都是一次全新的探索。参与者面临的不仅是体能与变化的挑战,更是对陌生地图瞬间理解、分析与应用的思维考验。在比赛中,我们常常听到参与者对地图的抱怨:“这个地物画得和规范不一样”、“这个细节没表示出来”等。然而,顶尖运动员与普通选手的关键差异,往往不在于谁找到了更“完美”的地图,而在于谁更快、更有效地适应并理解了手中的这张唯一的地图。本文旨在引导学生从“批判者”转变为“适应者”,建立一套以我为主、积极高效的读图哲学。
1.核心一:积极适应地图——从批判地图到拥抱差异
1.1 理解制图的相对性。
国际定向制图规范(ISOM/ISSOM)是制图员工作的基础,但其首要目标是保证比赛的公平性和地图的统一可读性,而非实现绝对的、机械的标准化。不同的制图员对地物的理解、综合与表达方式必然存在个人风格的差异。正如不同的作家描写同一场景会采用不同的修辞,制图员也会基于自身对地形、植被和赛事级别的判断,对地物进行合理的夸大、位移和取舍。
1.2 建立积极的适应心态。
参与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旦选择参加比赛,就意味着你同意接受并使用当前这张地图。同场竞技的所有人面对的是同一张地图,比赛的公平性正源于此。因此,将精力用于“寻找地图与理想的差异”是无效且有害的,它会侵蚀你的读图信心,打乱比赛节奏。正确的做法是,在比赛开始前和初期,快速分析并总结本张地图的特点(例如:“这位制图员喜欢夸大哪些地物?”“这张图的植被细节表达风格是怎样的?”),并主动调整自己的读图习惯去适应它。这种适应能力本身就是定向运动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越快,比赛节奏就越流畅。
1.3 尊重与认可制图工作。
随着中国定向运动的发展,本土制图员队伍正在成长。每一位制图员都付出了艰辛的野外勘测与室内绘图的努力。参与者应尊重这份成果,将其视为比赛的一部分,而非挑剔的对象。拥抱地图的多样性,本身就是积累经验、提升自身适应能力的绝佳途径。
2.核心二:高效简化地图——抓大放小,聚焦关键信息
2.1 理解地图的“语言”属性。
地图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掌握这门语言需要大量的“输入”即阅读各种不同风格的地图。看得越多,理解力和“语感”就越强。制图员通过制图综合等手段,牺牲部分不必要的细节,旨在突出对导航决策至关重要的信息,保证地图的清晰易读。
2.2 专注于主要线索。
在高速奔跑中,参与者不可能处理地图上的所有信息。必须学会筛选。线路设计员在设置检查点时,必定选择了实地明显、在地图上清晰可辨的特征物作为控制点。因此,参与者的任务不是验证地图上每一个微小的细节,而是快速提取通往检查点的主要攻击点(Attack Point)、扶手(Handrail)、拦截特征(Catching Feature)等关键线索。
2.3 多元化验证。
当对某个单一地物的位置或存在产生疑虑时,高水平的参与者不会停滞不前。他们会迅速将思维从“寻找某个特定地物”切换到“分析周边环境的相对位置关系”上。通过采集地图上多个地物(如等高线形态、不同植被边界、岩石群的整体布局等)构成的综合思维导图,进行交叉验证和定位。这种多点、多位、多元化的考量方式,远比依赖单一地物更加可靠和高效。
3.核心三:标定地图逻辑——对标地图而非对标地物
这是定向读图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逻辑思维,是区分是否会“定向”的关键。
3.1 正确的逻辑顺序:从图到地
定向运动的读图逻辑是“标定地图(Map Setting)” ——即通过转动地图,使地图方向与实地方向保持一致,做到“图地合一”。在此状态下,读图的逻辑是:先看地图,大脑根据地图信息预测前方应出现什么地物、何种地形,然后去实地印证。这是一个主动的、预测性的过程。
3.2.错误逻辑的危害:从地到图
反之,如果逻辑是“标定地物”——即先在实地上看到一个地物,然后低头在地图上寻找这个地物是否存在、在哪里。这个过程是被动的、缓慢的,且极具风险。因为你寻找的地物可能被制图员综合取舍了(并非所有地物都会表示在地图上);或是你误判或并不存在的地物;或是即使找到了,确定其在地图上的精确位置也要花费额外时间。这种逻辑会导致行进速度骤降、站立点不确定感增强,极易造成迷失。
3.3 坚持正确的思维模式
参与者必须时刻训练并执行“图地对照”的正确方向逻辑。始终让地图保持标定状态,让大脑始终围绕“我现在在地图的这个位置,根据地图呈现,我下一步应该会遇到……”的思维模式导图。这能保证行进流程的连贯性和决策的主动性,最终实现真正的路线选择。
结论
对于学生而言,正确理解赛事地图远不止于识别图例。它是一个涉及心态、技术和逻辑的复杂认知系统。首先,要以开放和适应的心态拥抱地图的差异性,将适应不同制图风格视为一种能力,而非负担。其次,要以简化和聚焦的思维读取地图,抓住核心导航信息,利用环境相对关系进行多元验证。最后,也是最根本的,要始终坚持“标定地图”的正确逻辑顺序,保持思维的主动性和预测性,确保行进流程的流畅。唯有将这三者内化为一种本能,参与者才能在复杂多变的赛场环境中,与地图达成最高效的“人图合一”状态,从而真正释放自身的体能和速度潜力,享受定向运动穿梭于山林、运筹于方寸之间的定向运动乐趣。
参考文献:
1.张伟清主编,《定向运动》〔M〕,教育出版社,2024.08
2.张晓威著,《定向越野》〔M〕,星球地图出版社,2003.06
3.王翔主编,《定向运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02
作者简介:付立新,1980.12,体育学博士,。项目编号2023J65,《定向运动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