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视角下中职旅游专业服务地方文旅产业的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罗小梅

四川省档案学校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地方文旅产业凭借 “文化 + 旅游” 的融合优势,成为挖掘乡村自然资源、活化乡村文化资源、带动乡村就业增收的重要抓手。中职旅游专业以培养面向基层文旅服务岗位的技能型人才为核心目标,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地方文旅产业的服务水平与发展潜力。然而,当前多数中职旅游专业仍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聚焦 “通用型旅游人才”,未充分结合地方乡村文旅产业的特色需求,如乡村民宿运营、乡村文化讲解、乡村研学策划等岗位的专项能力培养缺失;课程体系以 “理论讲授 + 传统旅游技能” 为主,缺乏与乡村文旅相关的特色课程,如乡村民俗文化、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乡村生态保护等内容;实践教学多依赖校内模拟实训或城市景区实习,与地方乡村文旅企业的合作松散,学生难以接触真实的乡村文旅岗位场景。这些问题导致中职旅游专业毕业生既缺乏服务乡村文旅产业的专项技能,又对地方乡村文化与产业需求认知不足,无法快速适配地方文旅岗位,既造成人才资源浪费,也制约了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活力。因此,探索乡村振兴视角下中职旅游专业服务地方文旅产业的人才培养路径,既是中职旅游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二、锚定产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定位

中职旅游专业服务地方文旅产业的核心前提,是精准锚定地方乡村文旅产业的人才需求,打破 “通用型” 培养惯性,建立与地方产业需求高度适配的人才培养定位。这需要中职院校与地方政府、文旅企业、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深度联动,开展系统的产业需求调研,明确地方乡村文旅产业的核心岗位、岗位能力要求及人才缺口方向:首先,调研地方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特色,如部分乡村以 “民俗文化体验” 为核心,需重点培养民俗讲解、非遗展示指导等岗位人才;部分乡村以 “生态研学” 为核心,需重点培养研学活动策划、自然教育指导等岗位人才;部分乡村以 “乡村民宿集群” 为核心,需重点培养民宿运营管理、乡村服务礼仪等岗位人才,确保人才培养定位贴合地方产业特色。其次,梳理核心岗位的能力维度,明确“专业技能 + 地方特色素养” 的双重培养要求,专业技能需聚焦岗位实操能力,如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乡村旅游产品营销、乡村文旅活动组织等;地方特色素养需突出对地方乡村文化的认知与传承能力,如熟悉地方乡村历史、掌握地方民俗技艺、理解乡村生态保护要求等,避免人才培养 “重技能轻素养”。最后,基于调研结果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将 “培养服务地方乡村文旅产业的基层技能型人才” 作为核心定位,明确毕业生需具备 “懂乡村、会服务、能创新” 的特质,既能胜任乡村文旅基层服务岗位,又能为地方文旅产业的特色化发展提供基础支撑,确保人才培养与地方文旅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三、对接岗位标准,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落地的核心载体,中职旅游专业需以地方乡村文旅产业核心岗位的能力标准为依据,打破传统课程体系的框架,重构“基础 + 特色 + 实践” 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深度对接。基础模块需夯实旅游专业通用基础能力,保留 “旅游概论”“旅游服务礼仪”“旅游心理学” 等核心课程,但需融入乡村文旅元素,如在 “旅游服务礼仪” 中增加乡村特色接待礼仪内容,在 “旅游心理学” 中补充乡村游客消费心理分析,避免基础课程与乡村文旅实践脱节。特色模块需聚焦地方乡村文旅产业的岗位需求,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专项课程,如针对乡村文化传承需求,开设 “地方乡村民俗文化”“乡村非遗技艺体验” 等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地方文化知识;针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需求,开设 “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乡村研学活动策划” 等课程,提升学生的产品创新能力;针对乡村生态保护需求,开设 “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乡村环境可持续发展”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生态服务意识,确保特色课程能直接服务于地方文旅产业的核心岗位。实践模块需强化课程与岗位的实操衔接,将 “乡村文旅岗位实训”“乡村旅游项目调研”“乡村文旅创业模拟” 等实践课程纳入课程体系,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真实的乡村文旅服务任务,如参与地方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组织、协助乡村民宿开展运营策划、为乡村文旅景点设计讲解方案等,通过实践课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岗位实操能力,同时加深对地方文旅产业的认知,避免课程学习与岗位实践 “两张皮”。

四、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中职旅游专业培养学生岗位适配能力的关键环节,需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构建 “校企协同、场景真实、评价多元” 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真实的地方乡村文旅产业场景中提升实践能力,实现 “在校学习”与 “上岗就业” 的无缝衔接。中职院校需主动对接地方乡村文旅企业,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如与地方乡村民宿集群、乡村旅游景区、乡村文化合作社等签订合作协议,将其作为 “中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常态化的岗位实践机会。同时,需建立 “校企协同” 的实践评价机制,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制定评价标准,从 “岗位技能掌握度”“工作态度”“地方文化适配性” 等维度对学生的实践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纳入学生学业成绩,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可控、可衡量,真正通过产教融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地方文旅产业输送 “即插即用” 的技能型人才。

五、结束语

乡村振兴视角下中职旅游专业服务地方文旅产业的人才培养路径,通过锚定产业需求优化培养定位、对接岗位标准重构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形成了一套 “产业需求导向、校企协同育人” 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效破解了中职旅游教育与地方文旅产业脱节的问题。这一路径不仅能提升中职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适配能力与地方产业服务能力,为乡村文旅产业注入专业人才活力,助力乡村经济增收与文化传承;还能推动中职旅游专业实现特色化发展,避免专业建设同质化,提升中职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在教师层面,产教融合的深化也能促进教师深入了解产业实践,提升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推动专业教学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1-2025 年)[Z].2021.

[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 [Z]. 2020.

[3]张凌云。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研究 [J]. 旅游学刊,2020(8):1-3.

[4]刘德鹏。产教融合视角下中职旅游专业服务地方产业的路径探索 [J].职业教育研究,2022 (5):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