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速公路政工文化建设方法分析

作者

赵越

河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航空港分公司 450000

1 高速公路政工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与现存问题

当前,高速公路作为国家经济动脉,面临路网扩容、智慧化转型、服务需求多元的新形势,其发展亟需政工文化“ 软实力” 支撑。但传统建设模式适配性不足,问题凸显:一是价值引领与行业特性脱节,政工文化沦为通用思政教育,与“ 全天候值守、应急响应即时化” 特点结合不深,易形式化;二是载体创新滞后技术变革,数字化未融入文化传播,难吸引青年员工;三是机制缺乏长效保障,依赖阶段性活动,且复合型政工人才稀缺,制约建设深度。

2 高速公路政工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重构

2.1 以“ 服务型文化” 锚定民生导向

高速公路作为公共服务载体,其政工文化需始终围绕“ 人民满意” 的核心目标。可构建“ 三维服务标准” ,将文化理念转化为服务实践:通行服务维度,建立“ 10 分钟应急响应圈” “ ETC 服务专员制” 等机制,使“ 高效畅通” 理念具化为岗位准则;便民服务维度,推动服务区向“ 综合服务枢纽” 转型,增设母婴室等设施,让“ 温暖出行” 内涵落地;特殊服务维度,针对节假日高峰等场景,制定“ 绿色通道保障方案” 等,将“ 责任担当” 精神转化为应急处置能力。

2.2 以“ 安全型文化” 筑牢运营根基

安全是高速公路运营的生命线,政工文化需将“ 安全第一” 的理念深度融入员工行为习惯。可创新推出“ 安全文化渗透工程” :一方面,打破传统安全培训模式,开发“ 安全情景模拟舱” ,通过 VR 技术还原交通事故场景,让员工在沉浸式体验中强化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建立“ 安全责任共同体” 机制,将收费站、养护队、监控中心等部门的安全职责串联成“ 责任链” ,推行“ 安全积分制” ,员工的安全表现与绩效、评优直接挂钩,形成“ 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 的文化氛围。

2.3 以“ 协同型文化” 破解部门壁垒

高速公路运营涉及多个部门、跨区域协作,政工文化需着力打破“ 各自为战” 的局面。可构建“ 协同文化生态圈” :在内部协同层面,推行“ 轮岗交流计划” ,让收费、养护、路政等岗位员工交叉学习,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难点,同时建立“ 跨部门项目组” ,针对智慧收费升级、路网优化等重点工作开展联合攻坚;在外部协同层面,与交警、应急、气象等部门共建“ 党建联盟” ,通过联合主题党日、应急演练、信息共享等活动,将“ 协同共赢” 的文化理念延伸至行业协同网络,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3 高速公路政工文化建设的载体创新实践

3.1 打造“ 智慧政工平台” ,激活数字化传播效能

借助智慧高速建设的技术优势,构建集“ 学习、互动、服务” 于一体的数字化政工平台:在学习模块,开发“ 微课堂” 小程序,将党章党规、行业政策、文化理念转化为5~10 分钟的短视频、动画、漫画,员工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平台自动记录学习进度并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在互动模块,设置“ 文化留言板” “ 岗位故事征集” “ 技能比武直播” 等功能,员工可分享工作中的感人故事、展示岗位技能,平台定期评选“ 文化之星”“ 服务标兵” ,通过点赞、评论等互动形式增强员工参与感;在服务模块,开通“ 线上意见箱” “ 心理咨询通道” ,政工干部可实时了解员工诉求,针对家庭困难、工作压力等问题提供精准帮扶,让数字化平台成为“ 员工贴心管家” 。

3.2 构建“ 场景化文化空间” ,强化沉浸式体验

结合高速公路沿线站点、服务区等物理空间,打造“ 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场景:在收费站,将收费亭打造为“ 文化窗口” ,亭内张贴员工手写的“ 服务承诺” ,外墙绘制体现地域文化与行业精神的彩绘;在服务区,设立“ 文化长廊” ,展示高速公路发展历程、先进员工事迹、地方文化特色,同时设置“ 文化体验区” ,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剪纸、泥塑等技艺,让司乘人员在休息中感受文化魅力;在养护站点,建设“ 安全文化角” ,陈列养护工具发展史、安全警示案例,设置“ 安全誓言墙” ,员工每日上岗前集体宣誓,强化安全文化的仪式感。

3.3 开展“ 特色文化活动” ,增强文化认同感

避免“ 一刀切” 的活动模式,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年龄段员工的需求,设计差异化文化活动:针对青年员工,举办“ 青春在高速闪光” 主题演讲比赛、“ 智慧高速创新大赛” ,鼓励青年员工围绕行业发展建言献策;针对一线员工,开展“ 岗位技能大比武” “ 最美微笑评选” 等活动,让员工在竞技中提升能力、展现风采;针对全体员工,组织“ 家风建设座谈会”“ 亲子开放日” 等活动,将文化建设延伸至家庭,通过员工家属走进高速公路、了解工作日常,增强员工的职业荣誉感与家庭支持力。

4 高速公路政工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构建

4.1 完善制度保障体系,让文化建设“ 有章可循”

将政工文化建设纳入单位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政工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各阶段目标、责任部门与实施步骤。同时,推动文化建设与现有制度深度融合:在人力资源制度中,将文化认同、服务表现作为员工招聘、晋升的重要考核指标;在管理制度中,将文化理念融入《员工行为规范》《服务标准手册》《安全操作规程》等文件,让文化要求转化为刚性制度;在监督制度中,成立“ 文化建设监督小组” ,定期对各部门文化建设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文化建设不偏离方向。

4.2 建强专业化政工队伍,让文化建设“ 有人能做”

政工队伍的专业能力直接决定文化建设质量,需从“ 选、育、用” 三个环节提升队伍水平:在选拔环节,打破“ 政工岗位仅招思政专业” 的限制,优先录用具有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经验、熟悉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优化队伍结构;在培养环节,建立“ 政工干部能力提升计划” ,定期组织赴先进单位考察学习,邀请专家开展“ 思想政治工作+行业管理” “ 文化建设+数字化技术” 等专题培训,提升队伍的专业素养;在使用环节,推行“ 政工干部挂钩制” ,每位政工干部负责联系 2~3 个基层站点,深入一线了解员工思想动态,指导基层开展文化建设,同时建立“ 政工干部绩效考核体系” ,将文化建设成效与考核结果挂钩,激发工作积极性。

4.3 优化考核激励机制,让文化建设“ 有动力推”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将文化建设从“ 软任务” 变为“ 硬指标” :在考核内容上,设置“ 文化理念认同度” “ 服务质量满意度” “ 安全事故发生率” “ 协同工作效率” 等量化指标,通过员工问卷、司乘调查、数据统计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估;在考核方式上,采用“ 月度抽查 + 季度评估 + 年度考核” 的模式,确保考核常态化、动态化;在激励措施上,设立“ 文化建设专项奖” ,对文化建设成效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将考核结果与部门绩效、员工薪酬、晋升机会直接关联,形成“ 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推动全体员工主动参与文化建设。

5 结束语

本文围绕高速公路政工文化建设展开分析,明确其需锚定服务、安全、协同的核心理念,通过数字化载体与长效机制破解传统困境。研究表明,唯有将政工文化与行业特性深度融合,才能切实发挥其“ 软实力” 作用。未来,随着智慧高速持续发展,政工文化建设需进一步动态优化,以更贴合时代需求的路径,为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提供稳定精神支撑,推动行业在民生服务与安全保障上实现新突破。

参考文献:

[1]韦东方. 高速公路企业胜任力模型的干部人才选拔与政工培养体系构建[J].中外企业文化,2024,(11):73-75.

[2] 周 波 . 高 速 公 路 政 工 管 理 困 境 与 对 策 探 究 [N]. 山 西 科 技报,2024-03-29(B04).

[3]凌旭东. 新时期高速公路政工管理方式的创新路径[J].现代企业文化,2023,(36):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