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土地信息系统的构建与数据管理优化

作者

洪磊

霍邱县土地收购储备发展中心 安徽六安 237400

引言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土地信息系统的构建已从简单的数据存储转向知识服务的智能系统。通过引入时空大数据管理技术、分布式计算架构和人工智能分析方法,系统实现了从静态数据管理到动态知识挖掘的跨越,有效解决了海量空间数据实时处理、多源信息智能关联和业务场景自适应服务等关键问题,为智慧国土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

1 土地信息系统构建目标设定

土地信息系统构建需要围绕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需求确立多层次目标体系,核心目标是建立覆盖全域全要素的时空数据基础设施,实现自然资源要素的数字化表达与全生命周期管理。在技术层面追求多源异构数据的标准化整合,通过统一时空基准和编码体系解决数据孤岛问题,构建可扩展的分布式数据存储架构满足海量空间数据的高效存取。业务层面着力打造智能化分析决策平台,集成遥感解译、空间分析和预测模型等功能模块,支持从现状监测到规划模拟的全链条应用场景。服务层面注重开发面向不同用户的交互界面,提供分级分类的数据服务和知识产品,实现从专业分析到公众参与的多元化需求响应。安全目标要求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包括访问控制、操作审计和灾备恢复机制,确保敏感空间数据的安全可控。扩展性目标考虑未来技术演进,采用微服务架构和容器化部署便于功能迭代,预留物联网设备接入接口适应实时数据采集需求,通过开放式 API 支持第三方应用集成,最终形成持续演进的智慧化国土空间治理平台[1]。

2 土地信息系统构建关键环节

2.1 数据采集方法与技术

土地信息系统数据采集需要构建天地一体化的立体观测网络,综合运用卫星遥感、航空摄影和地面传感器等多种技术手段形成互补优势。遥感数据采集侧重多光谱、高分辨率和雷达数据的协同获取,通过规划最优过境时间和传感器组合确保数据覆盖的完整性和时效性,无人机航测技术为重点区域提供厘米级分辨率数据补充,车载移动测量系统实现道路沿线实景三维建模。地面调查采用智能终端 APP 进行外业数据采集,集成 GPS定位、影像记录和属性填报功能,区块链技术保障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物联网监测网络布设各类环境传感器,实时传输土壤墒情、水质变化等动态参数,5G 网络支撑海量监测数据的高并发回传。

2.2 系统架构设计要点

系统架构设计需要平衡性能、安全与扩展性要求,采用分布式微服务架构实现计算资源的弹性调度。空间数据引擎选用支持海量矢量栅格数据管理的专业 GIS 数据库,通过数据分片和空间索引技术提升查询效率,内存计算框架加速空间分析运算。服务层构建面向服务架构(SOA),将核心功能封装为独立微服务,API 网关统一管理服务调用和权限控制,消息队列处理异步任务和实时数据推送。表现层采用响应式设计适配不同终端设备,WebGL 技术实现大规模三维场景的流畅渲染,可视化组件库支持多种专题图的动态生成。基础设施层依托云计算平台实现资源动态分配,容器化部署简化环境配置和版本管理,边缘计算节点处理物联网终端数据预处理[2]。

2.3 功能模块开发与实现

功能模块开发遵循"平台 + 应用"的设计理念,核心模块包括数据管理、空间分析和应用服务三个层次。数据管理模块实现多源数据的标准化入库和质量检查,开发智能匹配算法自动关联空间实体与业务属性,版本控制功能记录数据变更历史。空间分析模块集成地形分析、水文模拟和景观格局计算等专业算法,工作流引擎支持分析流程的可视化编排,GPU 加速提升大规模栅格运算效率。应用服务模块面向具体业务场景开发专题功能,国土空间规划模块提供三区三线冲突检测和合规性审查工具,生态修复模块实现修复效果模拟与效益评估,资源监管模块构建违法行为智能识别模型。移动端开发离线数据同步和定位服务功能,支持外业调查和实地核查工作。

3 土地信息系统数据管理优化策略

3.1 数据管理流程优化方案

数据管理流程再造需要建立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从传统分段式管理转向闭环优化模式。数据采集阶段实施标准化前置控制,制定统一的元数据规范和采集规程,开发移动端质检工具实现现场数据合格性检查。入库环节采用智能匹配技术自动关联空间实体与业务属性,基于规则引擎的自动校验程序识别拓扑错误和属性异常,问题数据进入工作流系统进行协同修复。存储管理引入冷热数据分层架构,高频访问数据保存在高性能存储设备,历史归档数据迁移至低成本存储介质,空间数据压缩算法减少存储资源占用。更新维护建立变化检测触发机制,通过多时相影像比对自动识别疑似变化图斑,推送给外业核查团队进行现场确认,确保数据库的现势性。使用环节开发数据质量评价插件,为用户提供数据集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的直观评价,智能推荐最符合需求的数据版本。

3.2 新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

新兴技术为数据管理范式变革提供创新动力,人工智能技术显著提升数据处理自动化水平。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遥感影像智能解译,实现地类变化信息的自动提取和标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转换非结构化文本为结构化知识图谱。区块链技术构建分布式信任机制,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数据共享规则,不可篡改特性保障调查数据的法律效力。知识图谱技术建立空间实体间的语义关系网络,支持跨领域数据的智能关联查询,推理引擎发现潜在的知识联系。数字孪生技术创建虚拟映射环境,实时同步物理世界的状态变化,仿真推演支持决策方案的预评估。边缘计算架构将数据处理任务下放到网络边缘节点,减少数据传输延迟和带宽压力,联邦学习技术实现在数据不出域前提下的多方联合建模[3]。

3.3 数据共享与互操作实现途径

数据共享体系建设需要破解体制机制和技术双重障碍,构建安全可控的开放生态。技术标准方面采用国际通用的OGC 服务规范发布空间数据服务,定义统一的 API 接口标准和数据交换格式,确保跨平台互操作能力。权限管理实施细粒度的访问控制策略,基于属性基加密(ABE)技术实现行列级数据安全共享,数字水印技术追踪数据泄露源头。服务平台开发数据资源目录和智能搜索引擎,通过元数据关联发现跨部门数据资源,可视化工具辅助用户理解数据内涵和应用场景。交换机制建立数据资产确权登记制度,运用区块链技术记录数据流转全过程,智能合约自动结算数据使用权益。协作网络构建分布式数据空间,采用隐私计算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安全协作分析,联邦学习框架支持多方数据资源的联合开发利用。

4 结束语

土地信息系统的智能化升级重构了自然资源数据管理体系,通过多技术融合实现了数据价值深度挖掘。该系统不仅建立了覆盖全域全要素的时空数据底座,更形成了可动态演化的知识服务能力,为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随着数字孪生和元宇宙技术的发展,土地信息系统将向虚实融合的智能决策系统持续演进。

参考文献

[1]田昌妮.数字国土工程中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4,27(19):140-143.

[2] 梁娟. 土地测绘中地理信息系统的有效应用[J]. 住宅与房地产,2021,(22):204-205.

[3] 李军. 数字国土工程中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J]. 中国信息界,2021,(02):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