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主旋律电影中的国际传播视角

作者

张天怿 元晶

河北传媒学院 影视艺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051430

摘要: 《万里归途》是以撤侨叙事为中心的影视作品,有关“撤侨”的主题素材,已成为中国新主流影视剧中可供深挖展现的故事资源库。此类以撤侨事件为主要题材的影视作品,承担了纪录与塑造国家形象与展现国家力量在国际事务中的 “中国故事”讲述任务。该影视作品实现了中国形象形塑、中国故事讲述,与中国精神在世界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万里归途》;主旋律电影;文化融合; 情感认同

2022年国庆档上映的《万里归途》根据真实撤侨故事改编,突破了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瓶颈,在政治与娱乐商业之间相平衡,同时以归家为主题,聚焦普通人和外交官的家国情怀,被主流市场接受认可。

其中电影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提供了新思路,为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国际传播指明了新方向。主旋律电影前期早因题材严肃、类型单一、宣教意识过于明显等问题陷入传播困境。而《万里归途》却很巧妙的的化解的这些问题。

《万里归途》在国际文化融合和人物情感塑造方面不断完善,打破主旋律电影困境,传播中国故事。

一、混合多元文化,提升文化适应性

文化有差异,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传播实践和行为方式也就不同。《万里归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底,混合多元文化表征,在全球化与差异性之间寻找到了较好的平衡。

(一)象征符号的文化适应性

章宁临死时交给宗大伟的护身符名为法蒂玛之手,在阿拉伯语中它的字面意思是“五”。在非洲和中东地中海文化之中,其用来表示好运和祝福。同样护身符文化在中国也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用五色丝编绳,系在妇女儿童手臂上以驱邪避灾;唐代盛行的长命锁祝福孩童身体健康;到了现代,在中国强大的国家实力支持下,中国护照就是海外中国侨民的护身符。外交护照是一个国家的后盾,持有外交护照在国外就享有一定的外交礼遇、外交特权甚至所谓的外交豁免权。因此,剧中的宗大伟在面对战区时,虽然没有携带任何武器,但却靠着外交护照确保自身安全。

虽然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护身符有着不同的外观,其蕴含的宇宙观价值观也不尽相同,但在祝福的美好寓意上却是相通的。《万里归途》正是通过整合策略找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价值,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非洲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同时提升了文化的适应性。

(二)叙事文本的文化适应性

宗大伟在废墟中捡到烧焦的《一千零一夜》并送给法提玛。之后法提玛阅读航海家辛巴达故事的声音始终贯穿侨民徒步穿越沙漠的旅途。《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少女山鲁佐德讲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国王,阻止了国王每日清晨杀害少女的残暴行为。

少女山鲁佐德与电影中的法提玛形成了互文,不间断的故事背后共通的是对世界和生活的希望。只要故事不中断,即使身处黑暗,也可预见前方的光明。而一千零一夜里航海家辛巴达影射的正是宗大伟一行人,海魔王则暗指叛军,辛巴达在海上漂流无数日夜终于回到了家乡,而宗大伟一行人最终也成功归国回家。一个是海上一个是沙漠,但却互成对照。现实的战争是残酷的,但通过童话故事的映照,外交官及侨民这样的平凡人被附加上了一层浪漫的神性,穿越沙漠的艰辛经历也仿若童话一般,变成了一场勇气的冒险。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同时又是广大中国人民非常熟悉的文本。《一千零一夜》与撤侨叙事的双重互文,既巧妙展现了主题意蕴,又打破了文化壁垒,带有浓重阿拉伯色彩的吟诵成为了文化之间的连接点,做到了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核与普世价值相结合,深人研究不同家受众的思维习惯和对中国信息的需求。饶晓志导演借由童话完成了爱国题材电影的叙事升华,在讲述中国撤侨故事的同时避免了国际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折扣。

二、激发情感认同,塑造中国形象

身体和心灵的作用不能截然分割。在文化大背景不相同的条件下,身体动作在艺术文化活动中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

(一)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人物形象的塑造

《万里归途》主要通过动作语言的操演和口头语言的移情两种方式激发了不同文化背景的观者的人物认同。

《万里归途》中的身体操演语言本身是重复的、充满仪式性的,大致可以分为生理、心理及抽象道德、价值观念三个层面。

真实的生理反应在宗大伟三次举枪动作的细微差别中得以展现。从第一次举枪时的果断到第二次的眼皮眨动、发抖犹豫,到最后一次腿软到抢都举不起来倒地干呕,重复的动作操演不仅展现了人物面对危险时的真实反应,加强人物的立体性和真实感。电影人物的生理动作真实及时、直观地传达给观者,让观者感到生理性质的感动。

身体操演语言还对刻画人物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影片中宗大伟六次回头,但意义却并不相同。有拯救同胞的义气选择,也有说服边境官的喜悦。有看着飞机渴望归家的私情,也有被烟花吓到的战争应激反应。六次重复性的回头动作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同时也表现出个体生命在面对大国和小家时,真实纠结的心理。从具象动作感知到人物的抽象心理判断,观众能够更深层的具身感知人物,人物与观众的距离得以迅速拉近。

最后是抽象的道德观念。具体体现为人物的奔跑和行走以及摄影机的举起。宗大伟和成朗为了打通边境通道,帮助众人办理临时居住证,全程跑步进行。使馆所有工作人员出现时都是雷厉风行,脚下生风,在危险的环境下在反叛 49 军的无差别袭击下,时间就是生命。在努米亚多待一秒风险就会更大。奔跑的背后是祖国带中国人民回国的责任和承诺,而穿越沙漠的徒步之旅都是侨民一行人用脚丈量的,三十二万六千七百一十三步这一数字背后是归家的希望和信仰。人物动作的背后是抽象的道德、观念,更长久、恒定的超越性情感激发。

动作语言和操演的互动可以为观众创造了共同在场的体验,增强了具身性和认同感。

三、总结

撤侨作为主旋律电影的一个重要题材,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建构中国国家形象,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于千篇一律的主旋律电影,《万里归途》将中国形象与中国文化巧妙的与海外文化相结合,避免了过于生硬的文化输出,增加了文化输出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

[2] 李宇明.当代中国语言生活中的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12 (9): 150156

[3] 晏青.文化自信的文实践: 从文化叙事到中国形象传播[J].东岳论丛2020 (3):167-174.

作者简介:

张天怿(2003.8——),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河北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本科在读

元晶(1996.3——),女,汉族,河南开封人,硕士学历,单位: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讲师职称,研究方向:网络视听、大型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