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测量中智能化测绘技术应用研究
张兆伟
公民身份号码 142427199303183015
引言:工程测量是工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贯穿规划设计、施工实施到后期运维的全过程。近年来,随着无人机、激光扫描、遥感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测绘技术逐渐成为工程测量的重要工具。智能化测绘技术通过集成先进的传感器、自动化设备及智能算法,实现了测绘数据的高效采集、自动处理与精准分析,为工程测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1 智能化测绘技术应用的意义
1.1 有效消除人工绘制错误,保证影像的完整与丰富
利用智能化测绘技术,在此基础上,结合运用空间数据,借助专家系统实测数据处理软件,对该区地表变形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利用实测的高程数据,计算出不同点位的相对误差,同时,制作出高精度的 2D或3D 地形图,以反映研究区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特点。在此过程中,基于特征抽取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人为的渲染误差,确保了影像完整性和丰富性。
1.2 减少工程勘察成本,确保资料利用率
智能化测绘技术离不开数据处理和控制软件,是测量精度的最有效手段。该技术具有很强的抗噪性,能有效地降低评估活动的成本,使评估工作简单化,提高绩效。为了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需要采用多种手段对数据进行验证。该技术可对存储于计算机或云计算设备中的研究数据进行实时存储与提取,替换部分需修改或无效的数据,以降低工程测量成本,保证数据利用率。
1.3 增强量测的自动化与质量
智能化测绘是一门新兴的技术。该技术可以实现非接触式的测量,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智能化和便利性。测绘人员可以利用云存储等技术实现方便的存储作业,根据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减少人力、物力,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在CASS,Au-toCAD 等计算机制图中,也能迅速地对数据进行检索与储存,并利用合适的软件对量测数据进行自动标示,并能提供不同规格及型式的图档数据,可极大地提升量测的自动化与质量。
2、智能化测绘技术的应用优势
在建筑工程测量中,智能化测绘技术的应用带来了诸多显著优势。首先,它们能够大幅提升测量精度和效率。传统的测量方法常常受到人为因素和环境限制,容易出现误差。而智能化测绘技术则能够实现自动化、数字化的测量过程,极大地减少了人为干扰,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次,智能化测绘技术还能够实现对复杂地形的快速探测和建模。比如,激光扫描技术能够快速获取建筑物的三维信息,而无人机航拍技术则可以对大范围地区进行高分辨率的影像获取。这些数据不仅为工程设计提供了精确的地形地貌信息,还为施工过程中的机械操作和材料运输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智能化测绘技术还能够实现对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通过将测量数据与建筑信息模型(BIM)相结合,可以实现对工程的全过程管理,包括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等各个阶段。
3 智能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
3.1 地形测绘
智能化测绘技术通过无人机航测生成高精度地形图,显著提升了地形测绘的效率与精度。无人机搭载高分辨率相机,以每秒10 张以上的频率采集地表影像,结合先进的图像处理算法,生成平面精度达厘米级的地形图。在某山区测绘项目中,无人机仅用 4 小时便完成 1 平方公里区域的数据采集,而传统方式需耗时两天。这种技术不仅大幅缩短了作业时间,还实现了复杂地形条件下高密度数据的快速获取,为后续工程设计提供了精准依据。激光扫描技术在复杂地形测绘中展现出卓越能力,通过发射激光脉冲并接收反射信号,每秒可采集百万个点云数据,精准描绘地形细节。在某峡谷测绘项目中,技术人员使用手持式激光扫描仪,仅用 3 小时即完成长500 米、宽100 米区域的数据采集,生成的三维模型精度达毫米级。因此,这种技术无需接触目标即可获取高精度地形信息,尤其适用于陡峭山地、地下洞穴等传统方法难以到达的区域,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全面且可靠的数据支持。
3.2 建筑施工测量
BIM 与激光扫描技术的结合在建筑施工测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BIM模型作为数字化设计的载体,提供精确的空间信息,而激光扫描则通过非接触式的方式快速采集施工现场的实际数据。两者协同工作,将扫描得到的点云数据与BIM 模型进行比对,实时校验施工放样的准确性。这种组合不仅确保了施工精度,还能够及时发现并修正偏差,为施工过程提供了可视化的质量监控手段,从而大幅提升施工效率与工程质量。建筑施工测量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对施工进度与精度的实时监测。采用高精度传感器与无线传输设备,施工现场的关键节点数据被即时采集并上传至云端平台,技术人员可远程查看施工进展,分析是否存在偏差。同时,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捕获现场实际状况,与设计模型进行比对,及时发现并纠正误差。因此,这一过程确保了施工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为项目管理者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从而保障工程按计划高质量推进。
3.3 桥梁与隧道测量
桥梁与隧道测量中,隧道断面检测与变形监测是确保结构安全的关键环节。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隧道内部进行全面扫描,精准获取断面形状与尺寸信息,分析其是否符合设计标准。同时,布设监测点并运用高精度传感器,实时捕捉隧道结构的微小变形,判断是否存在沉降或位移风险。这种监测方式不仅能够及时发现潜在问题,还能为养护维修提供详实数据支持,保障隧道长期稳定运行。桥梁结构健康监测通过集成多种传感技术实现全天候监控。在桥梁关键部位安装应变计、振动传感器及温湿度探测器,实时采集结构受力与环境变化数据。技术人员结合数据分析桥梁的应力分布、振动特性及材料老化情况,判断结构的安全状态。此外,利用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设备定期巡检桥体外观,及时发现裂缝或损伤。因此,这种综合监测方式为桥梁的预防性维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效延长了桥梁使用寿命。
3.4 地质勘察
地质勘察中,地质三维建模与分析为资源开发和灾害防治提供了直观视角。通过整合钻探、物探等多源数据,构建真实的地下空间模型,清晰展现地质体的形态与属性分布。技术人员利用该模型进行剖面分析和趋势预测,揭示地下结构的复杂关系。同时,结合地质力学原理,模拟不同工况下的应力场变化,为工程选址和设计方案优化提供可靠依据,助力实现科学合理的地质资源开发利用。地质勘察中,岩土工程参数的提取是确保工程安全的核心任务。通过现场试验与实验室测试,结合地质测绘数据,分析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如承载力、渗透性及变形模量等关键指标。技术人员借助智能化分析工具,将散乱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表和曲线,揭示岩土层的分界面与特性差异。因此,这一过程为工程设计提供了详实的参数支持,有助于优化基础设计方案,降低施工风险,保障工程长期稳定运行。
结语:智能测绘技术在自然资源保护区建筑工程监管中的应用,不仅解决传统监管方式存在的诸多问题,还能够提升监管的精度、效率和科学性。通过构建全方位监管体系、自动化监测与数据分析系统、集成环境监测与生态影响评估模块以及智能应急响应与灾害预警机制,能够实现对保护区建筑和环境的全面、实时、精准监管。
参考文献
[1]卢世勇.试析无人机测绘技术在自然资源动态监管系统中的应用[J].低碳世界,2023,13(06):40-42.
[2]蒲冠宇.浅谈人工智能时代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的发展与挑战[J].科技与创新,2023,(01):90-92+97.
[3]行海燕,许运鹏.让自然资源监管更智能——平顶山市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助力露天矿山监管侧记[J].资源导刊,2021,(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