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中深基坑支护技术优化研究
吴云峰
公民身份号码 352101197212251318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和地下空间开发日益增多,岩土工程中的深基坑工程也愈发普遍。深基坑支护作为保障基坑施工安全以及周边环境稳定的关键技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深基坑支护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进度、成本和安全性。然而,由于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深基坑支护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诸多问题,如支护结构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难以保证、监测与管理不到位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基坑坍塌、周边建筑物沉降等安全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岩土工程中深基坑支护技术的优化策略,对推动岩土工程领域的发展、保障工程建设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岩土工程中深基坑支护技术概述
(一)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定义与作用
深基坑支护技术是指在地下工程施工中,为保证基坑侧壁稳定、控制变形,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取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其主要作用在于:一是确保基坑开挖和地下结构施工过程中,基坑侧壁土体的稳定性,防止土体坍塌;二是控制基坑周边土体和建筑物的变形,避免因基坑施工引起周边建筑物沉降、倾斜等问题,保护周边环境安全;三是为地下工程施工创造良好的作业空间,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二)常见深基坑支护技术类型
1.桩撑式支护
通过在基坑周边设置排桩作为挡土结构,同时搭配内支撑或锚杆,将土压力传递至稳定地层。这种支护方式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和不同深度的基坑,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和较好的变形控制效果。例如,在软土地层中,灌注桩与钢支撑结合的桩撑式支护结构,能够有效抵抗土体侧压力,保障基坑稳定。
2.地下连续墙支护
利用专门的成槽设备,沿着基坑周边轴线,在泥浆护壁条件下开挖出一定深度的沟槽,然后在槽内吊放钢筋笼,浇筑水下混凝土,形成一道连续的钢筋混凝土墙体。地下连续墙具有整体性好、挡土和止水性能优越等特点,常用于对周边环境要求较高、地质条件复杂的深基坑工程。
3.土钉墙支护
以土钉作为主要受力构件,通过土钉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将土体加固成具有一定自稳能力的复合体,形成类似重力式挡土墙的支护结构。土钉墙支护具有施工简便、成本较低等优点,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土质较好的基坑工程。
二、岩土工程中深基坑支护技术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方面的问题
部分设计人员在进行深基坑支护设计时,对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勘察不够详细准确,导致设计参数选取不合理。例如,对土体的力学性质指标取值偏差,使得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计算不准确。此外,设计过程中对基坑周边环境因素考虑不足,未充分评估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对基坑支护的影响,可能造成支护结构设计无法满足实际工程需求,增加工程安全风险。
(二)施工方面的问题
施工过程中存在偷工减料、违规操作等现象,严重影响深基坑支护工程质量。例如,在灌注桩施工中,钢筋笼的制作和安装不符合设计要求,导致桩体承载能力下降;在锚杆施工中,锚杆的长度、注浆质量不达标,无法有效发挥锚固作用。同时,施工进度安排不合理,未充分考虑基坑暴露时间对土体稳定性的影响,过早拆除支撑或锚杆,容易引发基坑变形过大甚至坍塌。
(三)监测与管理方面的问题
许多深基坑工程缺乏完善的监测体系,监测点布置不合理,监测频率不足,无法及时准确掌握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变形情况。当出现异常变形时,不能迅速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导致问题恶化。此外,工程管理不到位,各参建单位之间沟通协调不畅,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问题监管不力,也是深基坑支护工程存在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
三、岩土工程中深基坑支护技术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设计方案
在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的设计环节,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是根基。可借助三维地质雷达、高精度钻探等先进勘察技术,全方位、高精度地获取地层结构、地下水分布等关键信息,构建精准的地质模型,为设计筑牢数据基础。引入信息化设计理念,利用BIM 技术整合工程全生命周期信息,结合有限元分析等数值模拟方法,对桩撑式、地下连续墙等不同支护方案进行多维度对比分析。通过模拟施工过程中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情况,精准优化支护形式与参数。同时,建立基坑周边环境信息数据库,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详细评估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的承载能力和敏感性,针对性地制定保护设计方案,实现支护设计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保障基坑施工安全与周边环境稳定。
(二)改进施工工艺与管理
施工工艺与管理水平直接决定深基坑支护工程质量。施工前,需结合工程实际制定标准化、精细化的施工流程,明确各工序的技术标准与操作规范。在材料管控方面,建立严格的质量追溯体系,对钢筋、混凝土等施工材料和构配件进行多批次抽检,确保材料质量达标。通过定期开展技术培训讲座、组织技能竞赛等方式,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并借助安全警示教育、模拟事故演练等,强化其安全意识,杜绝违规操作。依据基坑支护结构的力学性能和土体应力变化规律,运用实时监测数据与施工进度模拟技术,科学规划施工进度,合理确定支撑和锚杆拆除时机。此外,搭建高效的施工现场协同管理平台,明确建设、施工、监理等各参建单位的职责边界,加强沟通协调,及时解决施工难题,保障施工有序推进。
(三)强化监测与预警机制
构建深基坑工程监测体系是保障工程安全的核心。可融合分布式光纤传感、无人机巡检等先进技术与传统监测手段,科学布置监测点,对基坑及周边环境变形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借助物联网技术搭建自动化数据采集传输平台,确保数据及时精准反馈至监控中心。运用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深度挖掘监测数据并预测趋势,依据工程实际与行业标准设定动态预警阈值。一旦数据触发预警,系统通过声光、短信、APP 等多渠道发出警报,同时依托详细的应急响应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与处置流程,快速应对异常情况,降低风险,保障基坑工程安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岩土工程中深基坑支护技术的优化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关乎工程建设的安全与质量。通过对深基坑支护技术的现状分析,明确了当前存在的设计、施工、监测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策略。在实际工程中,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和施工要求等因素,不断优化深基坑支护技术,提高设计水平,规范施工过程,加强监测与管理,从而确保深基坑工程的安全、稳定与经济。未来,随着岩土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基坑支护技术也将持续创新,为城市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提供更可靠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春山.深基坑支护技术在岩土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4(01):64-66
[2]向君霞.深基坑支护结构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与优化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24(10):0069-0072
[3]钟剑强,陈建华.岩土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24(11):17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