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建筑施工中新型模板体系的应用效果及推广策略

作者

付远航

湖北工建清江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434000

引言

在现代建筑施工中,模板作为混凝土成型的重要工具,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结构外观、尺寸精度及施工进度。传统模板体系虽具备一定的适用性,但在耐用性、标准化程度、施工环保等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为顺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趋势,推动节能减排与施工标准化,新型模板体系应运而生并不断迭代更新。近年来,包括铝模、塑模、复合模板等新技术逐步在高层住宅、公共建筑及基础设施中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新型模板在提升施工质量、缩短工期、减少现场作业强度及降低能耗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本文拟从新型模板体系的技术特点入手,结合工程实践,深入探讨其在不同施工场景下的应用效果,评估其推广价值,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一、新型模板体系的技术构成与发展现状

目前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新型模板主要包括铝合金模板、塑料模板、木塑复合模板及钢框竹胶板等形式。这些模板在构造设计、使用性能与适配能力方面均优于传统模板。铝合金模板以其轻质高强、尺寸精度高、重复利用率高的特点,在住宅工业化项目中应用最为广泛。其标准化程度高,可实现整栋楼模板体系统一设计,提升施工组织效率。

塑料模板则以可回收、清水成型效果好著称,适用于中小型构件及复杂部位成型。其不吸水、不变形,能有效减少因模板膨胀或变形导致的结构误差。木塑复合模板兼具木材的可加工性与塑料的防水耐腐特性,是传统木模板的替代品之一,适用于需要轻便与适形性的工程。钢框竹胶板模板则在承载力和耐久性方面表现突出,适合梁柱板结构施工,且周转次数高、维护简单。

整体来看,这些新型模板体系均体现出向“轻量化、标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的技术趋势,不仅满足复杂结构的施工需求,也契合建筑行业节能减排的发展战略。

二、新型模板体系的应用效果分析

在实际工程项目中,新型模板体系在质量控制、工期缩短、人工优化和环境保护方面均表现出优越性。从质量角度看,铝合金模板的构件拼缝严密,可实现整板成型,混凝土表面平整度好,有效减少抹灰厚度与修补工作,提升了建筑外观与精度等级。塑料模板表面光滑,不粘混凝土,拆模后成型效果优良,减少脱模剂使用,有助于提高构件清水混凝土效果。

在工期管理方面,标准化程度高的模板系统可配合流水线式施工,显著提升施工效率。例如,铝模系统通常一套模板可在 4 天内完成一个标准层施工,远优于传统木模板。其轻便化结构也有助于减少起吊与拼装时间,提高现场作业效率。

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由于新型模板系统具有模块化、标准化特性,施工人员只需接受简单培训即可掌握拼装工艺,相比传统手工搭设模板对熟练工依赖度大幅降低。

环保方面,新型模板的高周转率及可回收性显著减少木材使用与建筑垃圾排放量,符合绿色建造理念。例如,铝合金模板周转次数可达 200 次以上,远超木模板的 10 次左右使用寿命,从源头降低资源消耗与碳排放水平。整体而言,新型模板体系在施工质量、时间成本与资源效率三方面协同优化,已成为提升建筑施工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载体。

三、应用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新型模板体系在工程中展现出诸多优势,但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仍面临一定阻力与现实困难。其一,初期投入成本较高成为不少建设单位顾虑的主要因素。以铝合金模板为例,其单次采购费用显著高于传统模板,尽管周转率高、长期经济性优越,但项目周期短或对施工频率要求不高的项目往往难以实现成本摊销。

其二,部分施工单位缺乏相应施工经验,现场管理与安装工艺不熟练,导致模板利用效率不高,甚至出现拼装误差、结构偏位等问题,影响其推广口碑。模板体系标准化设计虽具有系统性,但需结合建筑设计特点进行深化定制,若缺乏配套技术支持与设计能力,极易造成资源浪费。

此外,部分区域尚未建立完善的新型模板评估、验收与监管机制,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施工风险增加。部分低价竞争产品因材质劣化、尺寸偏差大,造成使用效果与预期不符,制约市场对高性能模板的认知与提高接受度。运输与保管方面也存在一定难度,新型模板对现场环境、堆放方式及搬运流程有一定要求,若管理不善,易造成变形或损坏,影响重复使用效果。

综合来看,新型模板体系在推广过程中既面临成本认知、施工适配性等内部挑战,也受制于行业标准、人才结构与市场机制等外部因素。

四、促进新型模板体系推广的策略建议

要推动新型模板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广泛应用,需从制度引导、技术支持、人才培养及产业协同四个方面入手构建全链条推广体系。政策层面,应鼓励政府出台针对新型模板应用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与技术示范政策,引导企业进行模板系统投资,并纳入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提高其在工程招投标中的竞争权重。

技术支持方面,应加强新型模板设计软件、构件标准库与装配工艺的研发,提升模板与结构设计之间的协同性。建立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施工企业提供模板深化设计、拼装指导与质量检验服务,降低技术应用门槛。

在施工人员培训方面,建议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建立合作机制,设置新型模板安装与管理课程,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培训与技能评比,打造专业化安装队伍,提高现场施工质量。

产业协同方面,鼓励模板制造企业与建筑总包方、设计单位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形成模板研发、设计、施工一体化的产业链,提升技术响应速度与施工效率。推动建设项目全过程中对模板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以数据驱动的模板选型、调配与回收体系,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通过多维度政策协同与技术融合,有望形成市场引导、技术推动、制度保障相结合的推广机制,促进新型模板体系在更大范围落地生根。

五、结语

新型模板体系作为建筑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步展现其在质量控制、工期优化与绿色建造方面的综合优势。随着行业对高质量发展与环境友好型施工方式的重视,模板技术的升级换代势在必行。本文系统分析了几种主流模板体系的技术特征与实际效果,总结其在施工中表现出的突出优势,并从制约因素与发展趋势出发,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推广策略。

未来,随着智能建造、BIM 协同与标准化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新型模板系统将与数字化施工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模板管理的精细化、数据化与智能化。同时,行业应加强标准制定、提升技术透明度与市场信任度,推动建立可持续的模板产业生态。只有持续推动技术进步、机制完善与人才支撑,才能真正实现模板技术从“好用”到“普及”的跨越,助力建筑行业迈向高效、安全、绿色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 ⋅ 2024[J].中国公路学报,2024,37(12):1-160.

[2]周创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绿色施工制约因素研究[D].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24.

[3]张文龙.装配式建筑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