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电气自动化控制与优化
孙亚宁
公民身份号码 410181199709096953
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向低碳化转型,分布式光伏发电凭借建设灵活、就近消纳的优势,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光照强度变化导致的发电间歇性、设备分散带来的管理复杂性,对其电气自动化控制与系统优化提出更高要求。探索先进的控制技术与优化策略,对提升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性能、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现状与挑战
1.1 系统构成与运行特点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光伏阵列、汇流箱、逆变器、监控系统及并网装置构成。光伏阵列通过光电效应将太阳能转化为直流电,经汇流箱汇集后,由逆变器转换为交流电并入电网。其运行具有显著的分散性,多分布于工业园区、居民屋顶等场景;发电特性呈现明显间歇性,受光照强度、天气状况影响较大,昼夜及阴晴变化会导致功率输出剧烈波动。此外,系统与用户侧紧密相连,用电负荷的随机性进一步增加了发电与用电匹配的复杂性,对自动化控制与能量管理提出特殊要求。
1.2 现存控制与管理问题
当前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在控制与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控制层面,部分系统仍采用传统控制策略,对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效率低,无法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逆变器控制缺乏灵活性,难以快速响应电网电压、频率变化,易引发并网功率波动。管理层面,各设备间协同性差,缺乏统一调度机制,导致能源利用率不高;多数系统监控功能单一,仅能实现基本数据采集,对设备潜在故障的预警能力不足,故障定位与处理效率低下,影响系统持续稳定运行。
1.3 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
分布式光伏发电技术发展面临多重挑战。随着接入电网规模扩大,其功率波动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日益凸显,如何实现与配电网的友好互动,满足并网电能质量标准成为关键难题。不同地区光照资源、用电需求差异大,需研发适配多样化环境的控制技术。此外,分布式光伏设备分散、数量众多,运维成本高且难度大,亟需智能化、远程化的运维管理技术。同时,储能技术发展滞后,无法有效平抑发电波动,限制了分布式光伏消纳能力的提升。
二、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
2.1 光伏阵列功率调节控制
光伏阵列功率调节控制核心在于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常用的 MPPT 算法包括扰动观察法、电导增量法等,通过不断调整光伏阵列工作电压,使其始终运行在最大功率点附近。新型控制策略引入智能算法,如粒子群优化算法、神经网络算法,能够更快速、精准地跟踪最大功率点,减少因光照变化导致的功率损失。此外,采用模块化控制方式,对光伏阵列进行分区管理,可降低局部阴影遮挡对整体发电效率的影响,提升系统发电稳定性与可靠性。
2.2 并网运行与电能质量控制
并网运行与电能质量控制是保障分布式光伏可靠接入电网的关键。在并网控制方面,通过锁相环技术实现逆变器输出电流与电网电压的频率、相位同步,确保功率稳定传输。电能质量控制则针对分布式光伏接入可能引发的电压波动、谐波污染等问题,采用有源电力滤波器(APF)、静止无功发生器(SVG)等装置,实时监测并补偿无功功率,抑制谐波电流,维持电网电压稳定。同时,基于虚拟同步机技术,赋予逆变器类似同步发电机的惯性和阻尼特性,增强系统在电网扰动下的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
2.3 系统监控与故障保护控制
系统监控与故障保护控制为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安全运行提供保障。监控系统通过部署传感器,实时采集光伏阵列、逆变器等设备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并借助通信网络上传至控制中心。利用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技术,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评估与预测,提前发现潜在故障隐患。故障保护方面,设置过流、过压、漏电等保护装置,当系统出现异常时迅速切断故障电路,防止故障扩大。同时,构建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根据故障特征信息快速定位故障点,为运维人员提供处理方案,缩短故障修复时间。
三、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优化策略
3.1 设备协同与智能调度优化
设备协同与智能调度优化旨在提升系统整体运行效率。构建统一的能源管理平台,整合光伏阵列、逆变器、储能装置等设备数据,实现设备间信息共享与协同控制。采用智能调度算法,综合考虑光照预测、负荷需求、电网状态等因素,优化发电计划与功率分配策略。例如,在光照充足时优先发电并储存多余电能,用电高峰时释放储能,减少对电网依赖。同时,建立与电网的互动机制,参与需求侧响应,根据电网调度指令调整发电功率,提高分布式光伏与电网的融合度。此外,引入多代理系统(MAS)实现设备自主决策与协同,增强系统应对复杂工况的灵活性;结合电力市场交易规则,开发经济调度模型,在保障供电可靠性的前提下,实现发电收益最大化。
3.2 发电能效提升优化方案
发电能效提升可从多方面入手。在硬件层面,选用高效光伏组件与逆变器,优化系统拓扑结构,降低线路损耗;采用智能清洗设备,定期清理光伏组件表面灰尘,提升光电转换效率。软件层面,开发精细化 MPPT 控制算法,结合气象数据与历史发电数据,提前预判光照变化趋势,动态调整功率输出。此外,引入能源互联网理念,推动分布式光伏与其他分布式能源(如风力发电、储能系统)协同运行,实现多能互补,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同时,探索光伏组件与建筑材料一体化设计,拓展分布式光伏应用场景;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逆变器控制策略,减少转换损耗;通过建立能效评估指标体系,对系统各环节进行量化分析,持续挖掘能效提升潜力。
3.3 系统安全稳定强化策略
强化系统安全稳定需构建全方位防护体系。在电气安全方面,完善接地系统设计,加强防雷、防漏电措施,保障设备与人身安全;定期对电气设备进行绝缘检测与维护,防止设备老化引发安全事故。网络安全层面,采用加密通信技术、防火墙等手段,防止网络攻击与数据泄露,确保监控系统与控制指令传输安全。同时,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系统在自然灾害、电网故障等突发情况下的快速恢复能力,保障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此外,部署物联网安全监测终端,实时感知网络攻击行为;建立安全风险动态评估模型,结合威胁情报实现主动防御;推行安全认证制度,对设备、软件及操作人员进行全流程安全管控,筑牢系统安全防线。
四、结论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电气自动化控制与优化是实现能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通过剖析现状、深化技术应用与落实优化策略,可有效提升系统发电效率与运行稳定性。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加强多技术融合,完善标准体系,为分布式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乐亮亮.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继电保护优化[J].上海节能,2025,(06):966-972.
[2]成茜楦.运城市分布式光伏发电与电网管理优化研究[J].工业控制计算机,2025,38(06):127-128.
[3]赵衍令,徐虎彪.高速公路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系统设计研究及应用[J].中国高新科技,2025,(07):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