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介入手术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对术后康复的促进作用

作者

杨顺竹

黔南州中医医院 558000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介入手术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后,术后康复情况的改善效果。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帮助患者减轻术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促进术后康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内容包括术前心理疏导、术后心理支持、情绪管理训练以及放松训练等。干预持续至患者出院后1个月。术后康复效果通过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恢复时间、情绪状态(焦虑、抑郁等)以及生活质量评估(如疼痛评分、活动能力)来衡量。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术后康复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恢复时间也较短。同时,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减轻,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尤其在疼痛控制和活动能力方面表现更好。心理护理实验组的患者术后情绪稳定,能更积极地配合治疗,促进了术后康复进程。结论:介入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减轻术后负面情绪,促进康复过程,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心理护理不仅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还能加速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风险,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介入手术;心理护理干预;术后康复

引言

介入手术作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中。虽然手术操作本身能够有效解决病理问题,但术后患者往往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这对术后恢复产生了不利影响。研究表明,术后焦虑、抑郁、疼痛感知等负面情绪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延长康复时间,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因此,术后心理护理干预在患者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心理护理干预在临床治疗中逐渐受到重视。通过科学的心理疏导和支持性护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治疗心态,促进术后康复。心理护理干预不仅关注患者的情绪调节,还通过放松训练、情绪管理、支持性谈话等方法,帮助患者应对手术带来的压力,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

在介入手术的患者群体中,心理护理干预已逐步成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能够通过优化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身体恢复。然而,目前关于心理护理干预对介入手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具体作用和机制尚未有足够的研究。因此,深入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术后康复的促进作用,对于完善术后护理策略、提升患者的康复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研究其效果,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改善其术后体验,加速康复进程。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一般资料

于我院2023年6月至2024年9月收治的介入手术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

(二)研究方法

采用VR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手术环境,降低未知恐惧;心理评估后制定个体化疏导方案(如认知行为疗法)。

术中阶段:全程播放轻音乐,护士轻触患者肢体进行情绪安抚。

术后阶段:建立“家属-医护-康复师”三方沟通群,每日推送康复指导视频;开展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每周1次团体心理沙龙。

(三)研究标准

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了解病人的治疗依从性;观察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康复情况,包括康复锻炼的参与程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四)研究计数统计

本研究采用 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以 t检验;计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组间采用χ2检验。P<0.05为统计学上的差别。

二、结果

介入手术患者在术后常常经历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首先,手术本身带来的疼痛、身体不适以及对康复前景的不确定性,会让患者产生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其次,术后恢复期可能伴随不同程度的身体功能障碍或并发症,这些都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许多患者在术后情绪低落、焦虑,甚至出现抑郁症状,这些负面情绪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延缓康复进程,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研究表明,术后患者的情绪状态对其康复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无助感等可能导致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进而影响其身体功能的恢复,增加术后疼痛的感知,并降低患者的免疫力。因此,术后心理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帮助其克服心理困扰,促进术后康复。

心理护理可以通过倾听患者的心理困扰、表达情感,帮助患者减轻术前术后的焦虑和恐惧感。在术后,许多患者对治疗效果感到不确定,甚至怀疑自己的恢复进度,这种焦虑和不安情绪会影响身体的自愈能力。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患者理性看待病情,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减少消极情绪。

术后患者若处于负面情绪中,往往对治疗产生抵触心理,进而影响康复进程。而心理护理干预通过增强患者的心理承受力和治疗依从性,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例如,术后患者若能够冷静面对疼痛和不适,学会情绪管理,就能更好地完成康复过程中的各项治疗措施。

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术后身体恢复及心理状态的双重影响。心理护理通过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帮助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不仅能够促进身体的恢复,还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在心理护理干预下,往往能更加乐观地面对术后的不适,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三、研究分析

许多患者在术后会经历疼痛和不适,部分患者可能因此产生对治疗的抵触心理。而心理护理干预能够通过放松训练、深呼吸练习、冥想等方法,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减轻身体的不适感,从而改善患者的术后体验,进一步促进康复。

术前的心理疏导是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恐惧情绪的重要手段。护士或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一对一谈话、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其正确认识手术过程,缓解对未知的恐惧感。此外,通过传递积极的术后预期,增强患者的信心,减少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通过系统的情绪管理训练,帮助患者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并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调节,如深呼吸、冥想、放松训练等。这些方法能够有效缓解术后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提升其对恢复过程的耐心和信心。

放松训练和冥想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压力,调节生理和心理的紧张状态。通过这些训练,患者能够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身体反应,从而有效缓解术后的疼痛、焦虑和不适,促进术后康复。

心理护理干预对术后康复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了众多临床研究的验证。心理护理不仅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还能通过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强其治疗依从性和身体康复能力。通过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可以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恢复时间,提升生活质量。此外,心理护理干预还能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其更好地应对术后的各种挑战。

四、结论

综上所述,介入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对术后康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专业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帮助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进而促进术后康复进程。随着医学护理的发展,心理护理将成为术后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医院应加强心理护理的培训与应用,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华丹,张凤凤,王鸿杰.个性化心理护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介入手术前后心理状况的改善作用[J].名医,2024,(18):143-145.

[2]王月媛.肿瘤介入治疗围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22,43(06):443-444.

[3]朱维宁,张云云,牛雅凡.心理护理对CCU病房行介入手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心理及预后的影响[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18):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