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初衔接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黄晓琳
珠海市红旗中学
引言:小学至初中衔接阶段是学生发展关键期,这一时期语文阅读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如学习内容跨度大、教学方式转变急、评价标准提升快等问题突出。现有探究表明学生在此阶段常因教学断层而出现阅读兴趣减退、阅读能力停滞甚至倒退现象。立足“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探索构建贯通小初两个学段阅读教学体系,希望能够打通学段壁垒,创新教学评价融合模式,完善一体化实施路径。
一、构建小初衔接语文阅读教学体系,打通学段过渡关键节点
教师应梳理小学高年级与初中低年级阅读教学核心要素,通过对比分析确立共通点与差异点,构建目标递进框架,此框架应体现循序渐进理念,既照顾小学毕业生已有基础又兼顾初中学习需求。创设学段贯通课程模块可组织跨学段教师团队共同研发主题式阅读单元,围绕同一主题设计不同难度阅读任务引导学生逐步适应文本复杂度提升。建立学段衔接阅读书目推荐体系,精选适合过渡期学生阅读材料,包括经典文学作品、科普读物与人文社科类书籍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开展跨学段集体备课活动促进小学与初中教师专业对话,共同研讨教学重难点与学生认知特点,通过定期交流研讨会、课例研磨工作坊等形式推动形成共识性理解。设立过渡期衔接课程,在小学毕业与初中入学阶段分别开设初中预备与小学回顾课程模块,通过衔接性课程弥合学段间隙,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知识迁移与能力提升。
二、创新教学评价融合实践模式,提升阅读能力培养质量
评价主体多元化,打破教师单一评价局面引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参评等多元主体使评价更加客观全面,评价内容多维化,涵盖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维度,既关注学生阅读理解水平也重视阅读习惯养成与态度培养。评价方式多样化,结合课堂观察、作业批阅、读书笔记、阅读汇报以及成长档案等多种形式全面捕捉学生阅读能力变化,评价标准梯度化,依据学段特点设置合理递进评价指标如小学高年级注重基础理解与兴趣培养,初中低年级则侧重思维深度与批判能力。评价应用反馈化,评价结果及时反馈至教学环节,指导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明确提升方向。这种融合实践模式打通教学与评价壁垒,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持续提升,平稳度过学段过渡期。
以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济南的冬天》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融合式评价实践,课前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老舍先生生平资料及其他散文作品建立阅读预期,通过预习单记录预习情况,培养自主阅读习惯。课中教师围绕如何感受济南冬日独特魅力设计梯度阅读任务:整体感知学生标记描写冬景段落,勾画关键词句,教师通过提问检测理解程度,品味语言小组协作探讨作者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描绘济南冬景,学生互评交流感悟,感悟情感学生撰写短评,表达对文章情感基调理解,教师记录学生课堂表现。课后教师布置拓展性作业:一是创作性任务,写一篇描写家乡某个季节景色散文,要求运用文中学到修辞手法,二是探究性任务,比较老舍《济南的冬天》与朱自清《春》在写作手法上异同。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组织文学鉴赏会,学生互相评价作品,教师给予专业点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数字化工具记录学生阅读轨迹,建立个人阅读档案,包含课前预习、课堂参与、课后拓展等环节表现形成完整评价链条。此案例体现了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既关注学生理解能力又注重写作迁移,既有即时评价又有延时评价,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目标。
三、完善一体化教学实施路径,优化小初衔接教学效果
教师需要制定阶段性实施方案,可划分为小学高年级强基期、毕业年级预适应期、初中入学过渡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明确目标任务与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化学习环境,通过主题阅读单元设计,围绕共同主题选取难度递进文本引导学生逐步适应文本复杂度变化。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设计真实阅读任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欲望培养问题意识与解决能力,注重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在课内经典阅读基础上引导学生接触多元文体,包括文学作品、说明文、议论文等培养跨文体阅读能力。加强学科内横向联系如将语言知识、写作训练与阅读教学融为一体,促进能力迁移,建立校际协同机制,通过同课异构、同课同构等形式促进小初教师专业对话,共同研讨教学难点与衔接要点。
以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皇帝的新装》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一体化实施路径。课前衔接阶段教师了解学生小学阶段已学童话特点,基于此设计预习任务:搜集安徒生其他童话作品,比较异同,建立知识连接。安排小学高年级学生与初中学生共同参与童话故事会,通过跨学段交流减轻心理压力,课中实施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分层次理解文本:第一层整体把握故事情节识别主要人物,相比小学阅读增加对故事结构分析,第二层解读讽刺手法引导学生思考欺骗为何能够成功等问题,培养批判思维,第三层探讨童话寓意,组织学生辩论皇帝还是百姓更值得批评等话题,提升思辨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运用提问策略,由浅入深,既照顾小学思维习惯又引导向初中思维方式过渡。课后拓展阶段,教师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改编童话剧本并表演,强化对文本理解,鼓励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寻找类似皇帝新装现象,撰写批判性短文。评价环节贯穿始终,采用档案袋方式记录学生表现,包括预习笔记、课堂发言、小组合作以及创意作品等多方面内容。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构建系统化衔接教学体系、创新多元化评价融合模式、完善立体化实施路径三者相互支撑,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该模式能有效缓解学段断层问题使学生在过渡期保持阅读兴趣与学习动力。通过打通关键节点学生阅读视野逐步拓展,思维品质显著提升自主阅读习惯得到加强。未来应进一步关注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强跨学科阅读实践促进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安生梅.“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J].作家 天地,2025,(18):104-106.
[2]罗兰.语海泛舟探真知,文心匠意筑基础——初中语文课教-学-评一体化的创新思考与实践[J].学苑教育,2025,(18):82-84.
[3]曹希勇,徐国梁.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应用[J].天津教育,2025,(18):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