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陈唯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150000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追求现代化和西方化的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减弱,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而且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然而,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形式化以及片面解读的多重挑战,部分学生不仅对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掌握不足,更在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层面存在缺失。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是培育和建设学生精神世界,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
1、多渠道增强学生文化素养和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在价值追求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也是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源泉。高校思政课在融入传统文化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成就和民族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信心,从而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课应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更好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包括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基本精神、价值观念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同时,通过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中的艺术、文学等优秀成果,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从教育学角度看,文化传承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既是对文化传承使命的践行,也是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的有效途径,认知发展理论表明,文化背景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1]。
2、构建系统化、立体化的文化阐释体系
针对内容表层化与碎片化问题,需以思政教育目标为导向重构内容生产逻辑。一方面,建立“ 文化基因解码” 机制,组织思政教师与文化学者协同梳理传统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的核心元素,如将“ 知行合一” 置于王阳明心学体系中阐释其“ 认知与实践统一” 的现代价值,结合航天工程案例解读“ 格物致知” 的科学探索精神,避免断章取义的快餐式传播。另一方面,打造阶梯式内容矩阵:基础层,制作3~5 分钟微动画解析经典名句的历史语境,如《论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跨文化对话价值;进阶层,制作系列纪录片《文物里的中国精神》,通过三星堆青铜神树解读中华文明的创新基因;深度层,推出MOOC 课程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格塑造,系统讲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价值逻辑[2]。
3、建立文化育人评价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具有多重价值,在价值引领方面,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都能有效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和社会责任感;在道德教化方面,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伦理道德资源可以为当代大学生品德教育提供滋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思想,"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悌精神,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文化认同方面,通过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精髓,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独特价值,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和理性认知[3]。
4、加强多元主体的协同联动
三大教育场域各具特色,家庭以亲情为纽带,学校以学业为依托,社会则超越亲缘与学缘形成广泛联结。需统筹不同场域的育人逻辑,方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优效果。在社会维度,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连续出台系列文件,从战略高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指明方向,通过制度设计为思政教师提供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其蕴含的家规家训家风等家庭美德、传统家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滋养。父母长辈应善用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通过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帮助子女形成文化认同,促进传统家庭美德向行为习惯转化[4]。
5、创新文化载体
新时代教育环境下,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思政教育中,需要积极创新文化载体,利用新媒体手段大力宣传其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高校可以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讲座或展览,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解读和赏析。这些讲座和展览主要涵盖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通过专家学者的讲解和展示,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高校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手段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实际融入中,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渠道,定期发布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视频、音频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资源,并且鼓励学生积极互动、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形成活跃开放的文化交流氛围[5]。
6、创新教学方法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深入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要求,创新开展实践性,场景性,体验式教学。一方面,教师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运用沉浸式、体验式等创新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强化思政课程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分组讨论与展示,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可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媒介,通过图文、影像结合的方式,使深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具体,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其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6]。
结束语
高校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课程、教学、文化、师资等多方面协同推进。通过深入分析两者融合的必要性、理论基础和现实困境,本文提出了多维度的实践路径。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融合的深度模式,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坚定理想信念的新时代人才做出更大贡献,这种融合不仅关乎教育质量的提升,还能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蒋晓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逻辑理路与有效路径[J].世纪桥,2024,(21):103-105.DOI:10.16654/j.cnki.cn23-1464/d.2024.21.02
2.
[2]陈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探索[J].嘉应文学,2024,(21):160-162.
[3]刘旭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大学教育,2024,(21):70-74.
[4]王井荣,王福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05):77-80+100.
[5]焦根平.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4,38(05):19-22+27.
[6]黄福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路径探索[J].嘉应文学,2024,(20):168-170.
本文来源:2024 年教学(管理)改革
项目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索
项目编号:XJGY202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