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分析
康玉婷
天津星宇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1600
引言:社会经济水平与城市化建设需求在不断提升,使得市政道路工程不仅要保障城市交通稳定运行,还要进一步提高其应用性能。而沥青路面施工由于具有施工方便快捷、后期养护方便、减震效果好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市政道路工程中,为避免施工内外元素影响施工质量,施工单位需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施工技术。
一、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优势与必要性
(一)技术优势
沥青路面施工采用大型摊铺机、压路机等设备,可实现连续作业,大幅缩短工期。一条常规市政道路采用沥青施工,可在数日内完成基层到面层的全部工序,快速恢复交通。相比之下,水泥混凝土路面需养护 28 天以上才能通车,沥青路面显著减少了工程对市民出行和商业活动的影响。沥青材料价格相对稳定,且施工流程简化减少了人工成本。据统计,同等条件下沥青路面的初期建设成本较水泥路面低约 20% ,且后期维修成本也更为可控,适合市政工程大规模应用。
沥青路面采用连续摊铺工艺,无横向接缝,车辆行驶平稳,振动小。研究表明,沥青路面的噪音比水泥路面低 3-5 分贝,尤其在城市主干道和居民区周边,能有效减少交通噪音污染,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沥青混合料通过调整级配设计,表面可形成粗糙纹理,增强轮胎摩擦力。在雨天条件下,其排水性能良好,不易形成积水层,降低车辆打滑风险,提高道路安全性。
SBS 改性沥青、橡胶沥青等新型材料的应用,大幅提升了路面的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性能。例如,在南方高温地区,改性沥青路面可减少夏季车辙病害;在北方寒冷地区,低温延展性有效防止冬季开裂[1]。
(二)施工必要性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道路面临高强度荷载考验。沥青路面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如多层沥青体系、骨架密实型级配,可承受重型车辆反复碾压,减少路面疲劳破坏,满足交通流量需求。同时随着现代城市居民对出行体验要求日益提升,沥青路面提供的舒适、低噪、安全的行车环境,符合“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例如,在学校、医院周边道路采用沥青路面,可显著降低交通噪音,营造宜居环境。
二、工程概况
某市的一条主干道因交通流量大、路面老化严重,于 2023 年进行沥青路面改造工程。项目全长5.2 公里,设计使用年限 15 年,路面结构采用 4cm 改性沥青混凝土(SMA-13) +6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 +8cm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总厚度 18cm 。施工期间日均车流量约 2 万辆,要求施工速度快、质量高,且尽量减少对交通的影响,因此项目采用“分段施工、夜间作业、快速恢复交通”的方案。
三、市政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要点分析
(一)施工准备阶段
材料方面,使用改性沥青(PG76-22),占比通过马歇尔试验确定为 5.5% ,可确保沥青整体的高温稳定性与低温抗裂性。粗骨料(粒径 19-31.5mm )占比 65% ,细骨料占比 25% ,矿粉占比 5% ,同时掺入 0.3% 抗车辙剂提升耐久性。材料质量保障措施为抽检,项目共抽检 30 批次材料,合格率 100% ,其中沥青针入度(85)、软化点(62℃)均符合规范,矿粉细度( 0.075mm 通过率 98% )满足要求。
设备方面,配备摊铺机 2 台(ABG8820B,带自动找平系统),双钢轮压路机 3 台(12-18t,带 GPS定位),胶轮压路机 2 台(26t),振动压路机 2 台(高频双钢轮,振幅可调)。引入无人驾驶压路机 1台,减少人工操作误差,提升碾压轨迹精度。采用半幅封闭施工,设置智能交通信号灯联动系统,施
工路段通行效率得到提升[2]。
(二)沥青混合料的生产与运输
沥青拌合使用间歇式拌和站,拌合温度控制在 160-170℃,拌和时间不少于 45 秒,确保骨料均匀裹覆沥青。生产时实时监测拌和温度,超出±10℃范围的批次废弃处理。
运输方面,运输车配备保温棉覆盖,车厢内设温度记录仪,到场温度不低于 145qC 。该项目中,运输距离 10 公里,温度损失控制在 8℃以内,满足规范要求。
(三)摊铺与碾压
摊铺温度严格控制在 150-160℃,通过红外测温仪每 10 分钟检测一次。摊铺机梯队作业间距优化为 12-15m ,重叠宽度 20cm ,减少接缝数量。摊铺速度动态调整,根据供料速度设定为 3-4m/min,避免因速度波动导致厚度不均。该项目中,单日摊铺量达 1200 吨,厚度误差控制在 ±5mm ,平整度初测标准差 ⩽1.8mm 。如遇到雨天或气温骤降时,启动应急预案,增加红外加热板,确保摊铺温度达标。
碾压施工分阶段进行精细化碾压,初压采用双钢轮压路机静压 2 遍,温度控制在 140-150∘C ,速度控制在 2⋅3km/h 。压路机配备智能压实度监测系统,实时显示压实度数据,初压后路面压实度达 92% 。复压使用振动压路机(高频双钢轮)碾压 4 遍,具体参数为:温度 120-130℃,振动频率 45Hz,振幅0.8mm ,速度 3⋅5km/h. 。复压阶段重点处理弯道与加宽段,通过调整振动参数确保边角压实度达标,复压后压实度提升至 96‰ 。终压采用胶轮压路机静压 2 遍,温度 gtrsim90‰ ,消除轮迹与表面微裂纹。终压后实测压实度达 98.5% ,符合规范要求 (⩾97% )。在碾压过程中,项目通过压实度-温度曲线分析,确定了最佳碾压温度区间,避免过压或欠压。
(四)接缝处理
纵向接缝采用热接缝法,两台摊铺机重叠区域预留 15cm 不压实,后续用热熨平板加热接缝处(温度不低于 130qC ),再用双钢轮压路机跨缝碾压(重叠宽度 30cm)。经处理后接缝处平整度标准差 ⩽ 1.2mm ,抗剪强度较普通路段提高 15% ,有效防止了纵向裂缝。
横向裂缝采用平接缝处理,切割旧路面形成垂直断面,涂洒粘层油(用量 0.3-0.5kg/m2 ),新铺沥青后使用 3m 直尺逐段检测,不合格区域立即返工。接缝温度控制在 135-140‰ ,碾压时压路机先斜向碾压再纵向压实,确保接缝无错台。处理后横向接缝渗水系数检测均 ⩽50ml/min ,满足防水要求[3]。
(五)质量监控与监测
该项目主要利用实时监测系统进行施工质量监控,采用物联网(IoT)技术,在摊铺机、压路机配备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速度、压实度数据,通过云端平台生成施工质量热力图,出现异常数据时自动报警。施工过程中系统预警了 12 次温度偏低问题,施工人员及时进行干预避免了质量问题。施工后,路面平整度均值为 1.5mm ,根据 3m 直尺检测标准,最大偏差应 ⩽3mm ,符合标准。竣工验收后 1 年检测,路面平均车辙深度 1.8mm (规范要求 ⩽5mm ),抗车辙性能优异。
结论:综上所述,沥青路面施工具有施工效率高、适应性强等优点,能够显著提升市政道路质量,但在实际应用中仍会出现一些路面病害,给道路交通带来安全隐患。为此,施工单位应重视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应用的优势,加大技术的应用力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剑,吴虹.公路改建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分析[J].江西建材,2023,(05):344-345+348.
[2]刘海.市政工程道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J].建材发展导向,2024,22(13):107-109.
[3]唐飞.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现场试验检测技术分析[J].运输经理世界,2025,(10):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