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5G+边缘计算的化工仪表远程协同运维模式探索

作者

李关小

陕西奥维乾元化工有限公司 陕西榆林 719400

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其智能化转型进程中,仪表设备作为生产监测与控制的核心载体,运维效率直接关系到生产连续性与工艺稳定性。传统运维模式依赖人工巡检与现场维护,存在成本居高不下、故障响应滞后、高危环境作业风险突出等局限,难以适配现代化工企业精细化管理需求。5G 技术低时延、高带宽特性与边缘计算本地化数据处理能力的深度融合,为突破传统运维瓶颈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撑,在此背景下,探索基于“ 5G+ 边缘计算” 的化工仪表远程协同运维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基于 5G+ 边缘计算的化工仪表远程协同运维模式重要性

(一)行业发展需求

化工行业智能化转型进程中,仪表作为生产过程监测与控制的核心载体,其运维效率直接关系到生产连续性与工艺稳定性。传统运维模式依赖现场巡检与人工维护,存在运维成本居高不下、故障响应滞后、高危环境作业风险突出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化工企业对精细化管理与安全管控的需求。

(二)技术融合价值

5G 技术的低时延、高带宽特性为化工仪表数据的实时传输提供了关键支撑,可实现海量传感器数据与高清监控画面的稳定回传;边缘计算则通过本地化数据处理能力,有效解决了复杂工况下数据传输延迟与云端算力压力问题,提升了对动态生产环境的适应性。二者的深度融合为远程协同运维提供了底层技术保障。

(三)实际应用效益

该模式通过远程实时监控与智能诊断,运维响应时效显著提升,有效降低非计划停机风险;借助远程操作与自动化工具,减少人工进入高温、高压、有毒等高危区域的频次,从根本上保障运维人员安全;同时,基于边缘节点的数据分析与AI 算法,可实现设备健康状态的预测性评估,推动运维模式从“ 被动抢修”向“ 主动预防” 转型,优化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成本。

二、挑战

(一)技术层面

复杂厂区环境对5G 网络覆盖稳定性构成显著挑战,大型储罐、钢结构厂房等障碍物易导致信号遮挡与多径干扰,室内外切换场景下的时延波动可能影响实时监测数据的连续性。边缘节点部署面临设备异构性难题,不同厂商的传感器、控制器接口协议差异显著,且厂区边缘环境的算力资源受限,难以平衡数据处理实时性与能耗成本。多源数据融合处理效率不足,传感器高频采样数据、高清视频流与设备日志的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混杂,传统集中式处理架构易引发传输带宽瓶颈与分析延迟,制约远程诊断的精准度。

(二)安全与可靠性层面

远程运维数据传输需满足化工行业高安全标准,传感器采集的工艺参数、设备运行状态等数据涉及生产机密,传输过程中的加密算法强度与密钥管理机制直接影响数据隐私保护能力。边缘节点在高温、高湿、多粉尘的化工环境中,其硬件抗干扰能力与软件故障自愈机制亟待强化,单点故障可能导致局部运维链路中断。系统可靠性需适配行业特殊要求,如防爆区域的电气设备认证、腐蚀性环境下的硬件防护等级,以及极端工况下的无间断运行保障,现有通用技术方案难以完全满足。

(三)管理与协同层面

跨部门协同机制构建存在壁垒,运维部门关注设备可用性、IT 部门侧重系统稳定性、生产部门强调工艺连续性,目标差异易导致资源调配冲突与责任划分模糊。传统运维团队技能结构与智能化工具适配度不足,人员对5G 网络优化、边缘计算平台操作、AI 诊断算法的理解深度有限,技能更新速度滞后于技术迭代。行业标准与技术规范缺失问题突出,远程运维的接口协议、数据格式、安全认证等环节尚未形成统一框架,导致不同厂商的系统集成难度大,制约规模化推广应用。

三、基于 5G+ 边缘计算的化工仪表远程协同运维模式得对策

(一)技术优化路径

针对复杂厂区环境与资源约束问题,需构建“ 5G+ 边缘计算” 混合组网架构:通过核心网下沉至工业园区边缘机房,减少数据回传链路长度;采用“ 区域边缘节点-车间边缘网关-设备端边缘模块” 三级部署模式,实现算力资源的分层调度,其中区域节点承载全局数据分析,车间网关聚焦实时控制,设备端模块负责本地化采样预处理。引入Kubernetes Edge 轻量化边缘计算框架,通过容器化技术整合异构设备接口协议,动态分配CPU、内存资源,将资源利用率提升 30% 以上,同时支持边缘应用的快速迭代部署。

在数据智能分析层面,融合联邦学习与数字孪生技术:基于联邦学习架构,在边缘节点间实现模型协同训练,避免敏感工艺数据跨节点传输;构建仪表设备数字孪生体,通过多物理场仿真还原设备运行状态,结合振动、温度等实时传感数据,建立寿命预测模型,将故障预警准确率提升至 90% 以上。针对多源数据处理瓶颈,采用边缘侧数据预处理策略,对视频流进行关键帧提取、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异常值过滤,再通过5G 切片技术实现差异化传输,确保核心数据低时延送达。

(二)安全保障体系

构建端-边-云一体化安全防护体系:在终端层采用国密 SM4 算法对采集数据进行加密;边缘节点部署轻量级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IDS),基于机器学习识别异常访问行为;云端建立安全管理平台,实现证书全生命周期管理与安全策略集中下发。针对边缘节点物理安全,制定化工场景专用防护标准:设备外壳采用316 不锈钢材质,防护等级达到IP67,满足- 40C70C 宽温环境运行要求;在防爆区域采用隔爆型设计,通过 ATEX/IECEx 认证,避免电火花引发安全事故。

建立多级数据备份与灾备机制:边缘节点配置双硬盘 RAID1 阵列实现本地数据冗余;区域边缘节点采用异步数据复制技术,定时向异地灾备中心同步关键数据;设计“ 边缘自治-云端接管” 双模式切换机制,当核心网络中断时,边缘节点自动切换至本地自治模式,保障基础运维功能连续运行,网络恢复后通过增量同步机制重建数据一致性。

(三)管理与协同机制

搭建跨部门协同平台,整合运维工单系统、生产调度系统与 IT 监控系统:建立“ 需求提报-资源调度-任务执行-效果评估” 闭环流程,明确运维部门负责设备状态评估、IT 部门保障系统稳定性、生产部门提供工艺参数基准,通过电子流审批实现权责划分可视化。开发移动端协同工具,支持多终端实时共享设备数据与诊断报告,将跨部门响应时效缩短至15 分钟以内。

实施运维人员技能提升计划:联合设备厂商与高校开发定制化培训课程,内容涵盖5G 网络优化、边缘计算平台运维、AI 诊断工具操作等;设置理论考核与实操认证双轨体系,要求运维团队两年内实现 100% 持证上岗;建立“ 技术骨干-普通运维-新入职员工” 三级导师制,通过项目实战加速经验传递。

结语

基于 5G+ 边缘计算的化工仪表远程协同运维模式,是化工行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抓手。通过构建混合组网架构与轻量化边缘计算框架,可破解复杂厂区的技术瓶颈;依托端-边-云一体化安全防护与灾备机制,能满足行业严苛的安全可靠性要求;借助跨部门协同平台与标准化建设,可推动管理模式从分散化向集约化转型。未来,随着AI 算法深度赋能与行业标准逐步完善,该模式将进一步实现预测性维护的精准化与运维流程的自动化,为化工行业降本增效、安全发展注入持续动力,助力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智能化运维新范式。

参考文献:

[1]郑小荥.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化工仪表远程监控系统设计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4,44(21):89-91.

[2]黄永祥.智能自动化在化工仪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4,44(19):99- ⋅101+104 .

[3]付顺鸿.浅析 5G 技术视角下的化工仪表[J].中国设备工程,2024,(17):41-42.

[4]祁艳艳,田波,徐光建,等.自动化仪表的远程智慧运维系统设计[J].自动化仪表,2019,40(07):50-53.

[5]张兴超,王陆.智能化电力仪表远程监控系统设计[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9,(03):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