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困境与实践路径探索

作者

毛伟芳

南昌县烟草专卖局 江西省南昌市 330000

关键字:乡村法治文化建设;融合路径探索;乡村振兴

一、引言

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精神内核与文化支撑,对于乡村地区而言,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是实现乡村善治、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乡村法治文化建设仍面临诸多困境,制约着乡村法治水平的提升和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并探寻有效的解决路径,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乡村法治文化的普及能够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更加熟悉自身在土地承包经营、婚姻家庭、劳动就业等领域的基本权利,从而在面对侵权行为时能够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盲目上访或采取极端方式解决问题,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

(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法治文化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明确的规则和行为准则,促使乡村事务在法治框架内运行。通过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完善村规民约等,将法治理念融入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能够有效规范乡村权力运行,减少基层腐败现象,增强村民对乡村治理的参与度和认同感,提升乡村治理的科学性与民主性。

(三)促进乡村社会和谐

法治文化强调公平正义、理性规则,能够提供更为客观、公正的纠纷解决机制,避免因“人情”“面子”等因素导致矛盾升级,推动乡村社会形成和谐有序的关系网络,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稳定、公平的法治环境是乡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完善的产权保护机制、规范的市场交易秩序等法治要素,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乡村产业中,激发乡村经济的活力与创造力。同时,农民通过学习和运用法律知识,能够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依法维护自身经济利益,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助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乡村地区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法治文化的繁荣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能够使广大农民群众树立起对法治的信仰和尊重,从思想深处认同并践行法治理念,推动形成全民守法、全社会尊法的法治氛围。

三、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困境

(一)农民法治意识淡薄

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有限,对法律知识了解甚少,缺乏基本的法治观念,如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规则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纠纷时往往习惯依靠传统习俗、人情关系来解决,而非通过法律途径,导致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同时也影响了法治权威的树立。

(二)法治文化资源匮乏

乡村地区的法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法治文化场所,如法治文化广场、法治宣传栏等。法治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且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无法有效吸引农民参与法治文化活动,使得法治文化传播渠道狭窄,影响力有限。

(三)基层法治力量薄弱

基层司法所、人民法庭等法治机构人员配备不足,工作任务繁重,难以深入乡村开展全面、深入的法治服务。乡村法律顾问队伍稳定性差,服务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及时、充分地为农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导致基层法治服务存在盲区,无法满足乡村法治建设的实际需求。

(四)法治与乡村传统文化冲突

乡村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习俗、宗族观念等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法治理念存在冲突。一些传统陋习如封建迷信、宗族械斗等依然残存,影响着农民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阻碍了法治文化在乡村的传播和深入人心,给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三、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索

(一)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1.创新宣传方式

利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法治文艺演出、法治故事会、法治微视频等,将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文化内容,增强法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结合乡村实际情况,通过以案说法、现身说法等方式,用身边的典型案例解读法律,让农民更直观地感受到法律的应用和作用,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2.拓宽宣传渠道

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利用农村广播、乡村微信群、公众号等平台,定期推送法律知识、法治资讯等内容,实现法治宣传的全天候、广覆盖。同时,加强与乡村学校的合作,开展法治教育进校园活动,通过学生带动家长,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形成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二)整合法治文化资源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乡村法治文化场所建设的投入,打造一批具有乡村特色的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长廊、法治书屋等,为农民提供学习法律知识、参与法治文化活动的场所。在场所建设中,注重融入乡村元素和法治文化内涵,使法治文化与乡村环境相得益彰,增强法治文化的渗透力。

2.丰富法治文化产品供给

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创作贴近农民生活的法治文化作品,如法治小说、法治歌曲、法治戏曲等,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同时,加强对传统法治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传承和弘扬符合现代法治理念的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如古代的调解文化、诚信文化等,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文化养料。

(三)强化基层法治队伍建设

1.壮大基层法治机构队伍

上级部门应合理增加基层司法所、人民法庭等法治机构的人员编制,充实基层法治工作力量。定期组织基层法治工作者参加业务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业务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法治服务。

2.稳定和优化乡村法律顾问队伍

提高乡村法律顾问的待遇和保障水平,吸引更多优秀的法律专业人才投身乡村法治建设。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工作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法律顾问积极履行职责,深入乡村开展法律服务工作,及时为农民解决法律问题,提高乡村法律顾问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四)促进法治与乡村传统文化融合

1.深入挖掘传统法治文化资源

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梳理,挖掘其中蕴含的与现代法治理念相符的正义、诚信、和谐等价值观念,并通过现代法治文化的阐释和传播,使其在乡村社会重新焕发生命力,成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

2.推动传统文化的法治化改造

针对乡村传统文化中与现代法治相冲突的部分,如封建宗族制度、迷信活动等,通过法治宣传教育和引导,使农民认识到其危害性,逐步摒弃这些传统陋习。同时,鼓励农民在坚持法治原则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传统习俗、乡规民约等来管理乡村事务,实现法治与乡村传统文化的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构建具有乡村特色的法治文化体系。

四、结论

通过深入分析乡村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并积极探索相应的实践路径,我们有理由相信,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将不断取得新进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法治文化保障,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乡村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持续关注农民的法治需求,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机制,推动乡村法治文化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让法治文化在乡村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康睿.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实践路径探索[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5,(07):10-12.

[2]沈艳.和美乡村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25,53(10):25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