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德育隐性渗透的策略探索
蒲玉婷
永登县连城镇中心小学 730333
一、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将教学重心置于逻辑思维训练与运算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学科背后丰富的德育价值。事实上,数学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学生价值观塑造、责任感培养和人格养成的重要阵地。如何将德育内容自然融入数学教学过程,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成为新时代小学数学教育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小学数学课堂德育隐性渗透的必要性
(一)学科育人价值的再认识
长期以来,数学学科因强调客观性与逻辑性,被普遍视为“价值中立”的学科。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与道德启示。例如,数学中的“对称美”体现了秩序与和谐;解题过程中的严谨性要求,对应着诚实守信的品格;数学模型的构建,暗含着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责任意识。因此,挖掘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有助于拓宽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二)德育方式的创新需求
传统德育多采用显性教育模式,以说教、宣讲为主,学生易产生抵触心理。相比之下,隐性德育通过情境创设、行为感染等方式,将德育目标融入日常教学活动,更符合小学生具象化、体验式的认知特点。在数学课堂中,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参与小组合作等过程,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熏陶,这种“无痕教育”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德育实效性。
三、小学数学课堂德育隐性渗透的实施策略
(一)挖掘知识内涵,关联德育要素
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点,往往是德育渗透的切入点。例如,在“平均数”教学中,可引入资源分配案例(如社区物资分发),引导学生思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时间计算”课程中,通过设计“一日作息规划”任务,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守时守信的习惯;在“排列组合”问题中,以小组分工为情境,渗透合作共赢的理念。通过将抽象数学概念与现实道德问题相联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深化对社会价值的理解。
(二)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德育理念
1.尊重多元思维,培养包容品格。在讲解“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分享不同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尊重差异、学会倾听。例如,面对一道行程问题,有的学生用方程求解,有的学生用线段图分析,教师可组织学生互评方法优劣,在思维碰撞中培养包容与协作意识。
2.强化小组合作,培育集体精神。通过设计测量校园、统计数据等小组任务,明确成员分工(如记录员、测量员、汇报员),让学生在合作中体会责任担当,增强集体荣誉感。例如,在“长度单位换算”实践活动中,小组共同完成测量任务后,需合作整理数据、制作报告,这一过程既巩固
了知识,又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
(三)善用教学细节,发挥育人功能
1.以“错误教育”培养坚韧品格。当学生出现解题错误时,教师应避免批评指责,而是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鼓励其大胆尝试。例如,在“小数加减法”练习中,针对学生因粗心导致的计算错误,教师可组织“错题分享会”,让学生互相纠错,在反思中培养严谨态度与抗挫能力。
2.以教师言行传递道德示范。教师的教学语言、评价方式直接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宽容的话语(如“你的思路很独特,再尝试优化一下”),都能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与信任,进而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准则。
(四)创新教学资源,增强德育感染力
多媒体与数字化资源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新途径。教师可借助动画、视频、互动游戏等形式,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例如,在“分数的认识”教学中,通过播放“分蛋糕”的动画短片,引导学生理解“公平分配”的意义;在“统计与概率”单元,利用抗疫物资调配的真实数据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些生动的资源形式,使德育内容更易被学生接受。
四、德育隐性渗透的实践反思与优化方向
在实践过程中,德育隐性渗透面临诸多挑战。部分教师对德育目标把握不足,导致渗透过程生硬牵强;学生因认知局限,未能充分领会德育意图;教学资源设计的德育导向不够清晰等。对此,教师需加强自身德育素养,深入研究教材与学情,设计更贴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同时,学校应建立学科德育评价机制,从课堂观察、学生行为反馈等多维度评估德育渗透效果,推动教学策略的持续优化。
五、结论
小学数学课堂的德育隐性渗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挖掘学科德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教师示范作用,能够实现数学知识教学与道德品质培养的有机融合。未来的小学数学教育,应进一步深化对学科育人价值的认识,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让数学课堂成为滋养学生心灵、培育健全人格的沃土。
参考文献:
[1]冯敏.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47.
[2]张晓燕.浅谈“双减”背景下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360 个人图书馆,2022.
[3]王鉴,王明娣.学科德育:课程思政的深化与拓展[J].教育研究,2021,42(04):11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