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地铁信号系统稳定性的日常维护策略研究
刘逸凡 李蒙可
洛阳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引言:地铁信号系统作为地铁安全运行的关键保障,其稳定性至关重要。随着地铁网络的不断拓展,信号系统面临的复杂性日益增加,传统维护策略已难以满足需求。因此,研究提升地铁信号系统稳定性的日常维护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地铁信号系统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1.1 设备老化因素
地铁信号系统中的硬件设备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会因物理损耗呈现老化趋势,直接影响系统稳定性。核心设备如信号机的光源组件,长期使用后会出现光强衰减,导致信号传输距离缩短或显示模糊;道岔转辙机的机械部件,在频繁动作中会产生磨损,出现动作卡顿、到位精度下降等问题,增加道岔误操作风险;车载定位设备中的传感器,随着使用时长增加,灵敏度会逐渐降低,导致列车定位偏差增大。此外,设备的电子元件如电容、电阻等,在长期通电状态下会出现性能劣化,可能引发设备突然故障。设备老化并非突发过程,而是伴随运行周期逐步加剧,若日常维护中未能及时察觉并干预,易导致故障累积,最终影响信号系统整体运行稳定性。
1.2 环境干扰因素
地铁运行环境的复杂性会对信号系统产生多维度干扰,成为影响稳定性的重要外部因素。地下隧道内的环境湿度较高,且存在粉尘堆积,易导致信号设备内部元件受潮短路或触点氧化,影响设备导电性能;隧道内列车运行产生的强烈振动,会导致设备接线端子松动、固定支架移位,破坏信号传输链路的稳定性;部分线路穿越城市复杂地质区域,周边存在高压电力线路、无线电发射塔等,会产生电磁干扰,干扰信号系统的无线通信链路,导致数据传输出现误码或中断。此外,极端天气如高温、暴雨,会通过隧道通风口或地面车站侵入,影响地面信号设备与地下设备的协同运行,增加系统故障概率。
2.现有日常维护策略评估
2.1 传统维护方法局限性
当前部分地铁线路仍依赖传统维护方法,难以适应信号系统高稳定性需求,局限性逐渐凸显。传统维护以定期巡检与故障后维修为主,定期巡检采用固定周期模式,无论设备实际运行状态如何,均按统一频次开展检查,易出现“过度维护”或“维护不足”现象——对状态良好的设备过度检修,增加维护成本;对隐性劣化的设备未能及时发现,错过最佳维护时机。故障后维修则属于被动应对,故障发生后才开展处置,不仅会导致列车运行中断,影响乘客出行,还可能因故障扩散引发更严重的系统问题。
2.2 维护计划科学性评估
现有维护计划在科学性与灵活性上存在不足,难以匹配信号系统的动态运行需求。多数维护计划基于设备出厂建议与历史经验制定,未充分结合线路实际运营状况(如客流量、列车运行频次)与设备实时状态数据,导致计划与实际需求脱节——例如,高峰时段运行频繁的线路,设备损耗速度更快,却仍按普通线路的维护周期执行,无法及时应对设备劣化;部分维护计划缺乏动态调整机制,当线路新增设备、调整运营方案或环境条件变化时,维护计划未能同步更新,仍沿用旧方案,降低维护有效性。
2.3 维护人员能力现状
维护人员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维护质量,当前部分维护团队在技术能力与知识结构上存在短板,难以满足信号系统维护需求。随着信号系统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系统融合了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多领域技术,但部分维护人员仍局限于传统信号设备维护经验,对新型软件系统、智能监测设备的操作与故障排查能力不足,面对复杂故障时难以快速定位根源。此外,维护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升,部分人员在突发故障场景下,因缺乏系统的应急演练与清晰的处置流程,易出现操作失误或处置延迟,延长故障影响时间。
3.提升稳定性的日常维护对策
3.1 智能化监测与预警机制
构建智能化监测与预警机制,可实现对信号系统的实时感知与提前干预,从被动维护转向主动预防。在设备层面,为核心信号设备加装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运行参数(如温度、电压、动作次数)与性能指标(如信号传输速率、定位精度),通过边缘计算模块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识别参数异常波动;在系统层面,搭建集中监测平台,整合各设备监测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设备劣化模型,根据历史故障数据与实时参数,预测设备可能出现故障的时间与类型,生成预警信息。预警信息按严重程度分级推送,轻微预警提示维护人员重点关注,严重预警触发紧急处置流程,通知人员立即到场检修。同时,监测平台具备数据回溯功能,记录设备长期运行数据,为维护计划优化与故障规律分析提供数据支撑,提升维护的精准性与前瞻性。
3.2 针对性设备维护方案
制定针对性设备维护方案,根据设备类型、重要程度与运行状况,实施差异化维护,提升维护有效性。对核心控制设备(如区域控制器、车载控制单元),采用“预测性维护 1+ 定期深度检测”模式,结合智能化监测数据,在设备出现劣化趋势时开展精准维护,每半年进行一次深度检测,全面排查硬件与软件隐患;对易损耗设备(如信号机光源、传感器),建立设备生命周期管理档案,根据设备使用时长、运行环境制定更换计划,提前储备备品备件,避免设备失效后无备件可用;对受环境影响较大的设备(如隧道内的轨旁设备),增加环境适应性维护,定期清理设备表面粉尘、检查密封状态,在潮湿季节加强设备防潮处理,在振动频繁区域加固设备固定结构。此外,针对不同线路的运营强度差异,调整维护周期——高峰线路设备维护频次比普通线路提高 30% ,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3.3 维护人员培训与管理创新
通过培训与管理创新,提升维护人员能力水平,打造专业高效的维护团队。培训方面,构建“分层分类 + 实战导向”的培训体系,针对新手维护人员开展基础技能培训,涵盖设备原理、常规巡检方法;针对资深人员开展进阶培训,聚焦智能监测设备操作、软件故障排查、应急处置等专业内容;定期组织实战演练,模拟信号系统常见故障(如信号中断、道岔故障)与突发场景,提升人员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建立“师带徒”机制,由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带领新人,传承实操经验。管理方面,推行维护人员绩效评价体系,将维护质量(如故障排查准确率、设备故障率)、应急响应速度、知识更新程度纳入评价指标,与薪酬、晋升挂钩,激发人员积极性;建立技术交流平台,鼓励维护人员分享故障处置案例、维护技巧,促进团队整体能力提升;定期组织外部技术交流,邀请行业专家、设备厂商开展讲座,帮助人员及时掌握行业新技术、新方法,确保维护团队能力与信号系统发展同步。
结束语:通过对地铁信号系统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现有维护策略的评估,提出的创新性日常维护对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实施这些策略有助于提升地铁信号系统的稳定性,为地铁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凌越.地铁直流牵引供电系统双边联跳保护[J].人民公交,2025,(04):64 -66.
[2]沐俊文,葛兴来,朱丹.地铁永磁牵引系统复矢量电流环稳定性研究[J].电气工程学报,2022,17(02):92-100.
[3]孙伟鑫.基于 LTP 理论的地铁牵引传动系统 LC 谐振抑制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