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材中音乐艺术的挖掘探讨
贾志刚
河北省尚义县第二中学 076750
1 挖掘初中音乐教材中的声音艺术
音乐创作以声波为载体,通过精心编排的音响元素构建音乐意境,声效呈现方式是这门艺术最本质的特征。在初中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当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教材中的声效艺术,系统研究各类乐器独特的声效表现手法及其呈现方式,帮助学生辨别音乐声效与自然声响的差异、不同乐器声效表现力的区别,以及各类声效表现技法对艺术传达产生的不同影响。
1.1 器乐声音表现艺术
器乐可划分为多种类型,如弦乐、打击乐、弹拨乐、键盘乐、吹奏乐、簧鸣乐、唇鸣乐及响铜乐器等。各类乐器在发声原理、演奏技法及音色特征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音乐创作者在构思作品时,会充分考虑不同乐器的音质特点,通过独奏或合奏的形式实现音乐构思。无论是气势恢宏的交响乐章还是细腻动人的独奏曲目,都是创作者在深入研究乐器音色特性的基础上,结合个人艺术理念精心打造的成果。这种创作过程充分展现了声音的艺术特质,使音乐声响与自然界无序的杂音形成鲜明对比。各类乐器的音色特征被赋予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创作者以构建特定音乐意境为目标,将这些声音元素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编排组合。听众由此能够领略到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及其所传达的情感内涵。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乐器音色的艺术表现力,帮助学生在器乐学习过程中提升音乐鉴赏能力与审美体验。
1.2 声音表达形式表现艺术特性
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质往往通过多样化的声音呈现方式得以彰显。不同的声效处理手法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听觉体验,这正是音乐创作独具魅力的关键所在。在音乐实践中,创作者常借助节律变化、音高走向、调性转换、结构布局、和弦配置以及多声部交织等表现元素来塑造声音的艺术特质。初中阶段的音乐课程涵盖了丰富的声效表现知识体系,教师需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调性系统、音阶构成、和声织体、复调技法、节奏型态、拍子组合、音色质感、音区特征、声部类别等专业概念,从而培养他们鉴赏音乐作品声效艺术性的能力。
2 挖掘初中音乐教材中的听觉艺术
音乐通过声波传递信息,最终被人类的听觉系统接收,它既是一种声学现象,又是一种感知体验。这种艺术形式能够迅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不仅让人感受到音乐所描绘的画面,更能激发内心深处的情绪波动,产生强烈的情感共振,这正是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每位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解读都存在差异,因为音乐语言不像文字那样具有确切的定义,相同的旋律可能引发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对音乐形象的认知更是千差万别。在初中阶段的音乐教育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中蕴含的听觉艺术元素,培养他们准确捕捉音乐情感和形象的能力,从而提升其音乐鉴赏水平。
创作者在谱写乐曲时,不仅对声音元素进行有序编排,更会融入个人的听觉体验,将主观感受转化为音乐语言,使听众在欣赏时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情感共鸣。换言之,音乐的艺术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众通过听觉构建的心理图景,若无法形成这种听觉意象,就难以真正领略音乐的艺术内涵。这种感知过程虽然以听觉为主导,但又不限于听觉范畴,当声波刺激听觉神经后,会引发身心合一的通感效应,继而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在意识中塑造出完整的音乐形象,最终体会到音乐的美学特质和情感力量。例如当听到模仿鸟鸣或溪流的乐段时,听众会基于生活经验在脑海中自动浮现相应的自然景象,从而实现对音乐艺术的深度理解。
初中音乐教材精选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欣赏曲目,教师在分析这些作品时,应当着重挖掘其听觉艺术特征,引导学生建立准确的音乐意象。仔细研究教材编排不难发现,作品都是按照特定主题分类的,这种设计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听觉认知。为加深这种认知,教师可以适当引入同主题的拓展曲目,丰富学生的感知维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讨论和创设情境等方式,鼓励学生分享聆听后的感受,并借助教学情境的营造,帮助他们建立更精确的音乐形象认知。
3 挖掘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情感艺术
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载体,在情绪传递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直击心灵深处并引发强烈共鸣。从远古时期的劳动号子演变到现代多元化的音乐形态,无论是生产劳动、宗教仪式、民俗活动还是休闲娱乐、修身养性等各个生活领域,音乐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情感传递的即时性和真实性尤为突出,人们能够通过音乐媒介精准地传递内心的喜怒哀乐,无论是庄重肃穆、豪迈雄壮、柔情似水、哀婉凄美还是热情洋溢、欢快喜庆等复杂情感,都能得到完美诠释。通过调整音高走向、节拍律动等音乐要素,作品的情感色彩、强弱对比和速度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这种动态变化恰好符合人类情感交流的内在规律,使听众的情绪状态随着音乐起伏而产生同步波动。例如表达欢愉情绪时,其情感轨迹呈现上升趋势,而音乐通过快速的节奏频率和明亮的音色组合恰好能模拟这种动态特征,因此在音乐创作中这种结构模式自然传递出愉悦的情感体验,成为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在初中音乐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艺术价值,引导学生准确感知音乐作品所承载的情感内涵,并培养学生运用音乐语言表达个人情感的能力。
结论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系统考察可以发现,初中阶段音乐课程教材整合了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些内容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基于此,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经典曲目资源,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音乐作品的美学价值,从而有效促进其艺术感知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爱红.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的策略[J].学周刊,2024(30):158-160.
[2]范楷.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音乐单元化教学初探——以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为例[J].知识窗(教师版),2023(06):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