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思政教育赋能大学生就业的路径与实践研究

作者

王先哲

白城师范学院 吉林白城 137000

一、引言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就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提升就业竞争力。思政教育赋能大学生就业,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因此,探讨高校思政教育赋能大学生就业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思政教育赋能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困境

(一)教育内容与就业需求脱节

部分高校思政课程内容仍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与就业实际的结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求职技巧、职场伦理等内容涉及较少。同时,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深入,未能根据不同专业的就业特点设计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导致思政教育对就业的赋能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二)师资队伍就业指导能力不足

高校思政教师大多擅长理论教学,但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和就业指导实践经验,难以从职场实际需求出发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此外,辅导员虽承担着就业帮扶职责,但往往因工作繁杂,难以投入足够精力系统学习就业指导知识,导致就业指导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不足。

(三)教育实践平台与就业衔接不紧密

目前高校思政实践活动多以志愿服务、社会调研为主,与就业相关的实习实训、企业实践等平台建设滞后。部分校企合作项目流于形式,企业参与度不高,无法为大学生提供真实的职场环境和实践机会,使得大学生难以将思政教育所学转化为实际就业能力。

(四)教育评价机制缺乏就业导向

高校思政教育评价多以课堂表现、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机制难以激励教师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就业赋能内容,也无法全面反映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效果。

三、高校思政教育赋能大学生就业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思政与就业融合的课程体系

首先,优化思政课程内容。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核心思政课程中,增设职业规划方法、求职礼仪规范、职场法律风险防范等实用性模块;邀请企业HR、成功就业的优秀校友开展专题讲座,打破思政理论与就业实践的壁垒。

其次,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依据不同专业的就业方向与职业要求,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例如,计算机专业在“ 软件开发”课程中,强调工匠精神和网络安全责任;师范专业在“ 教育学” 课程中突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学生适配教育行业的就业竞争力。

(二)打造专业化的思政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首先,要加强师资培训。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针对思政教师、辅导员的岗位特点分层设计培训内容:定期组织就业指导专题研修,邀请职业规划专家解读就业市场动态、行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导向;安排教师深入企业开展挂职锻炼、岗位体验等实践交流活动,增强就业指导的专业性。

其次,组建多元化师资团队。打破单一校内师资局限,聘请企业高管、职业规划师、优秀校友作为校外导师,明确校内校外师资的协同分工。校内思政教师侧重以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校外导师则结合行业实践、求职经验、职业发展路径等提供实操性指导,形成“ 理论引领+实践指导” 的师资合力,全面覆盖学生就业指导需求。

(三)搭建思政教育与就业联动的实践平台

首先,要深化校企合作。高校与企业共建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实习就业基地,合作开展定制化人才培养项目,企业参与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将岗位需求、职业规范融入思政实践内容;高校组织学生进入企业一线,在参与生产运营、项目研发的过程中,同步学习企业的红色文化、工匠精神与社会责任理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思政教育,提升职业技能。

其次,丰富实践活动形式。围绕就业能力培养设计多元化活动,将思政导向贯穿活动全过程。举办“ 职业选择与社会担当” 主题辩论赛,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明确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需求的关系;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要求参赛方案需体现“ 个人理想融入时代发展” 的思政内涵,邀请校企导师联合评审;组织模拟招聘活动,在简历筛选、面试考核环节增设职场伦理、团队协作等思政素养评价维度,让学生在实战演练中既提升求职技巧,又强化职业价值观塑造。

(四)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教育评价机制

首先,要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突破传统思政教育单一的知识与思想评价框架,将就业导向贯穿评价全过程:在学生评价层面,设置“ 就业观念” 、“ 就业质量” 、“ 用人单位反馈” 三类核心指标,与知识掌握、思想表现共同形成四维评价体系;在教学评价层面,将教师在思政教学中融入就业指导的内容占比、实践指导频次、学生就业帮扶成效等纳入考核指标,实现对“ 教” 与“ 学” 的双向就业导向评价。

其次,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建立评价结果分析研判机制,定期梳理学生评价中暴露的就业观念偏差、能力短板,以及教学评价中反映的教育内容与方法不足,针对性调整思政课程模块、优化就业指导服务方案。同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激励机制挂钩,对思政教育与就业赋能融合成效突出的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绩效分配中予以倾斜,通过正向激励激发教师参与思政就业指导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形成“ 评价、改进、激励、提升” 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高校思政教育赋能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当前的现实困境,高校应从课程融合、师资建设、平台搭建、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不断探索思政教育与就业工作的深度融合路径。通过思政教育的思想引领、能力提升、资源整合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竞争力,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廖小蔚.高校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考[J].就业与保障,2025(03):160-162.

[2]王博.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融合探究[J].四川劳动保障,2025(0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