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学古诗文“虚实融合”教学研究

作者

张冬秀 刘凯悦 王越琳

沈阳大学文法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虚实融合的VR技术推动了教育数字化进程。语文作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关键学科,亟需借助技术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创设体验情境”,强调情境化、体验式学习,这与VR技术的沉浸特性高度契合。

一、“虚实融合”教学法的理论概述

虚实融合VR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为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思路。虚实融合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核心在于整合虚拟与现实两类教学资源,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构建沉浸式、交互性强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深度。

(一)虚实融合教学法的内涵界定

当前学界尚未形成“虚实融合”教学法统一明确定义,更多研究聚焦于“虚实融合环境”或“融合学习”的构建。本文参考李红美教授的观点,将虚实融合教学法界定为:教师依托信息技术,整合现实课堂与数字化虚拟资源,构建具备沉浸感与互动性的情境化教学空间,实现学生在虚拟与现实交互中的深度学习与知识建构。

(二)虚实融合VR教学的特点

虚实融合VR教学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沉浸性,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感官体验再现诗文意境,使学生置身其中,增强对文本情感与文化内涵的理解;二是交互性,利用人机交互技术让学生根据兴趣主动探索,突破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局限;三是综合性,融合语文、历史、地理、美术等多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与理解深度。

(三)虚实融合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优势

在古诗文教学中,VR技术能将抽象意象和诗人情怀具象化、可视化,弥补传统教学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不足。它不仅提升了课堂趣味性与教学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审美素养,助力语文教学实现“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的育人目标。

二、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 VR 技术运用现状

(一)中学古诗文教材选录及教学现状概述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共收录 132 篇古诗文,涵盖诗歌、词、曲、散文和小说等多种体裁,且诗歌篇幅占比最高,内容丰富多样,体现了古典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选文涵盖先秦至近现代多个时期,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与时代精神相呼应,兼顾思想价值与文学经典。教材编排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语言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然而,当前古诗文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理解困难、教学方式单一等。为提升古诗文教学质量,亟需创新教学方法,合理调整教学节奏,并结合虚实融合等现代技术,营造更具参与感和体验感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文化认同。

(二)虚实融合VR技术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虚实融合VR技术日益融入基础教育,成为提升中学古诗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建沉浸式、交互式学习场景,教师能够有效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与媒介限制,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力与理解力,助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目前,虚实融合VR技术在古诗文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教学环节:导入、讲解与拓展。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生成真实感极强的视觉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构建“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画面,迅速将学生带入文本所营造的世界中。在讲解过程中,VR技术通过还原历史环境和意境氛围,帮助学生突破文字障碍,深化理解。如在教学《春望》时,可生成战乱后的长安图景,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在课后拓展中,教师借助VR推送关联诗文及相关文化背景资料,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提升古典文化积累与审美鉴赏能力。

尽管虚实融合教学优势明显,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在推进虚实融合VR教学时,应合理设计技术运用的节奏与深度,明确其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本质定位,推动技术真正成为古诗文教学“以文化人”的有力工具。

三、虚实融合技术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策(一)构建沉浸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借助虚实融合技术,重现古诗文描绘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场景,营造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环境。通过视觉、听觉乃至触觉等多维感官刺激,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文意境,增强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兴趣。

(二)设计多样化互动,促进深度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虚拟角色扮演、情境对话和探究式活动,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参与式体验,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文本语言和意象的理解,还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有效突破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局限,提高课堂活跃度和教学效果。

(三)科学运用技术,聚焦教学目标

科学安排虚实融合技术的运用节奏,避免学生过度沉浸导致注意力分散。技术应用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既服务于文本的深度理解和语言训练,又兼顾审美体验。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升教学设计水平,确保技术成为提升古诗文教学质量的有力支撑。

四、结论

本文围绕虚实融合VR技术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分析当前古诗文教材选录与教学现状,验证了VR技术在增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深化文本理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虚实融合的教学模式不仅拓展了古诗文教学的表现手法,也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的提升。

研究发现,合理利用VR技术的沉浸体验,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文意境和作者情怀,但技术应服务于教学目标,避免沉浸过度而影响语言思维训练。未来,需进一步探索科学的教学设计与评价体系,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中学古诗文教学创新发展。

综上所述,虚实融合VR技术为古诗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为传统文化教育注入了现代活力,值得在更广泛的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红美,许玮,张剑平.虚实融合环境下的学习活动及其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3(01):23-29.

[2]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蔡丽.AI 赋能,助力第一学段古诗教学[J].小学语文教师,2025,(05):15-1

[4]吴文杰.VR 技术下的情境教学浅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9,(13):40-41.

[5]聂倩倩,单俊.依托智慧课堂搭台,助力古诗文跨学科学习[J].科教文 汇,2025,(08):173-176.

(本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课题《数智技术赋能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提升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JG24DB356)研究成果;2024 年沈阳大学 AI 赋能课程建设项目《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