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媒介融合背景下地方融媒体中心新闻编辑的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作者

克然木·阿布拉

巴音郭楞融媒体中心 841000

引言

数字技术重构传播格局的背景下,地方融媒体中心承担着连接政府与民众、整合区域资源、引领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新闻编辑作为内容生产的核心环节,其舆论引导能力直接影响基层社会共识的构建。当前,一些地方融媒体还存在内容同质化、技术适配性不足、用户黏性下降等问题,亟待探索适应媒介融合规律的引导策略。本文立足实践需求,聚焦新闻编辑工作的关键环节,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优化路径。

一、媒介融合对地方新闻编辑舆论引导的挑战

(一)传播渠道多元化稀释议程设置能力

媒介融合背景下,信息传播渠道从传统媒体的“中心化”转向“去中心化”,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抖音、微博)、自媒体账号及各类资讯APP 的普及,彻底打破了地方媒体对信息传播的垄断地位。公众获取信息的路径已变得高度碎片化,用户注意力被分散至多个平台,地方融媒体中心若仍依赖单一渠道(如自有 APP 或官网)进行单向传播,极易陷入“自说自话”的困境。例如,官方发布的政策解读或民生新闻,可能因未同步至短视频平台或社交媒体群组,导致传播范围受限;而用户自发讨论的热点事件却能在微信朋友圈或抖音快速发酵,形成“民间议程”主导的局面。这种渠道割裂使得地方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被严重稀释——传统媒体试图引导的“主流议题”可能因传播渠道单一而被海量碎片信息淹没,用户关注焦点与媒体预设的引导方向产生偏差,舆论引导的精准度随之下降。

(二)用户需求个性化冲击内容供给模式

新生代受众的信息消费习惯已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参与”,对内容的需求呈现明显的个性化特征。Z 世代用户更倾向于通过短视频、直播、H5 互动等沉浸式、参与式形式获取信息,对单向灌输的“说教式”内容(如长篇政策文件、程式化报道)产生天然抵触。然而,部分地方融媒体编辑仍未突破“以我为主”的传统思维,内容生产仍停留在“完成宣传任务”的层面,缺乏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洞察。例如,本地发布的惠民政策可能以千字长文形式呈现,而用户更希望看到“政策如何落地”“普通居民能获得哪些具体便利”等与自身利益相关的解读;民生新闻若仅报道事件经过,缺乏用户互动环节(如投票、评论征集),则难以引发用户共鸣。这种内容供给与用户需求的错位,直接导致用户对地方媒体的关注度下降,有的用户甚至转向更符合其需求的商业平台或自媒体账号,地方媒体的舆论引导效能被削弱。

(三)技术迭代加速考验专业素养适配性

媒介融合的核心是技术驱动的传播革命,算法推荐、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新闻编辑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全新要求。一方面,算法推荐机制改变了信息分发逻辑,用户看到的新闻内容越来越依赖其浏览历史、点击偏好等数据,这就要求编辑必须掌握用户画像分析、内容标签优化等技能,以提升内容的精准推送能力。然而,一些基层编辑对技术认知滞后,仍习惯“凭经验选题”“按惯例排版”,缺乏对用户行为数据的敏感度,导致内容生产与用户需求脱节;另一方面,智能工具(如AI 写作助手、数据可视化软件)的应用能显著提升新闻生产效率,但部分编辑因技术培训不足或操作能力欠缺,未能有效利用这些工具,仍依赖传统手工编辑模式,制约了内容创新的空间。技术迭代与专业素养的“适配性缺口”,成为地方融媒体中心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瓶颈。

二、新闻编辑舆论引导能力提升策略

(一)构建“用户思维”驱动的内容生产体系

媒介融合时代,用户从信息接收者转变为内容参与者,地方融媒体中心必须将用户思维贯穿内容生产全流程。核心在于打破“以我为主”的传统模式,建立“需求导向”的生产机制。其一,需建立动态需求洞察体系:通过舆情监测工具实时捕捉本地社交平台、论坛、短视频平台的热点话题,结合用户行为数据分析(如点击率、停留时长、转发量),绘制区域用户画像,明确不同群体(如青年、老年人、城乡居民)的信息偏好与痛点。例如,针对青年群体关注就业创业政策的特点,可优先推送政策解读+案例分享的组合内容;针对老年群体对医疗、养老的需求,则需简化语言、突出关键信息;其二,需创新叙事表达方式:将政策文件转化为民生故事,通过场景化叙事、数据可视化、互动式设计等方式,增强内容的代入感与亲和力。例如,报道本地惠民工程时,可拍摄记者跟随施工队一天的短视频,直观展示工程进展;解读教育政策时,可制作家长最关心的三个问题H5 页面,用问答形式消除信息壁垒。这种用户思维驱动的内容生产,不仅能提升用户关注度,更能通过情感共鸣强化舆论引导的接受度。

(二)打造“技术+内容”的融合传播矩阵

智能工具的应用要注重与人工编辑的配合。AI 写作辅助系统适合处理数据通报、会议纪要等程式化内容,但需要编辑预先设置好报道模板和关键数据字段。区块链技术主要应用于重大政策发布、民生数据披露等需要权威背书的场景,在普通新闻报道中不必过度使用。技术工具的选择应当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比如当需要快速生成多个区县版本的同一政策解读时,采用 AI 批量生成再人工校对的模式就比较高效。

全媒体传播要根据平台特性差异化运营。短视频平台的政策直播间应该控制在 15 分钟以内,由熟悉政策的编辑用问答形式讲解要点,避免照本宣科。直播前要在评论区征集问题,直播中及时回应弹幕提问。同时,社区群组的“民生服务号”要配备专职小编,对群众咨询的办事流程类问题,回复时间不超过 2 小时。不同平台的内容既要保持核心信息一致,又要调整呈现形式。比如微信公众号适合发布深度解读,抖音则更适合用情景短剧演示政策如何使用。

(三)完善“协同治理”的舆论引导机制

跨部门联动需要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与网信办、公安局等单位要设立固定的联络员制度,制定详细的舆情分级标准。对于一般性咨询类舆情,由编辑部门直接回应;涉及多个部门的复杂问题,启动联合研判机制。预案要明确各部门的响应时限,比如网信办提供技术支持应在 1 小时内到位,公安局核实事实情况不超过 3 小时。可定期开展模拟演练,重点检验信息传递链条是否畅通。

培育民间意见领袖要建立长效培养机制。比如“市民记者计划”可以通过社区推荐、线上招募等方式发掘热心群众,重点选择那些在邻里间有威信、表达清晰的普通市民。对他们进行基础的新媒体技能培训,包括如何核实信息、规避法律风险等。同时,可建立内容审核机制,市民记者采写的素材需经专业编辑把关后发布。通过定期座谈、线上交流等形式保持互动,及时了解基层动向。对于表现优异的市民记者,可以授予特约观察员等非正式称号,增强其责任感。

结语

媒介融合的本质是传播主体与用户的深度联结。地方融媒体中心新闻编辑需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在内容创新中坚守价值底线,在技术运用中保持人文温度,在机制建设中激发协同活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压舱石与传声筒,为新时代舆论工作注入持久动能。

参考文献

[1]郭丽颖.融媒体时代新闻网站编辑工作[J].传播力研究,2022,6(1):100-102.

[2]彭小珂.地方时政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形象塑造——以时政节目《关注》为例[D].山东艺术学院,2021.

[3]德吉央宗.传媒转型的新阵地——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编辑角色转换策略[J].新闻文化建设,2025,(04):67-69.

[4]夏志坚.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编辑的角色定位与转型策略[J].新闻文化建设,2025,(01):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