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学语文诗歌语言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张馨悦

霍林郭勒市第六中学 霍林郭勒市 029200

摘要: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本文聚焦中学语文诗歌语言教学实践,深入剖析其内涵,阐述优化教学的意义,剖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诗歌语言教学;教学策略

一、中学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内涵

(一)诗歌语言的独特属性与审美特质

诗歌语言具有鲜明的独特属性与审美特质。其凝练性体现在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短短十二字便勾勒出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图,蕴含着游子深深的思乡之情。含蓄性则表现为不直接表露情感,而是通过意象、象征等手法委婉传达,如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春蚕和蜡炬为意象,含蓄地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二)中学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目标定位

中学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目标定位涵盖多个层面。在语言感知层面,旨在培养学生敏锐捕捉诗歌语言特点的能力,使其能够准确识别诗歌的节奏、韵律、修辞手法等。在理解赏析层面,要求学生深入解读诗歌语言的内涵,体会诗人的情感与意图,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在表达运用层面,鼓励学生模仿诗歌语言风格进行创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中学语文诗歌语言教学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关联

中学语文诗歌语言教学与其他教学环节紧密相连。与文本解读环节,诗歌语言是解读文本的关键钥匙,只有深入理解诗歌语言,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与情感熏陶环节,诗歌语言承载着诗人的丰富情感,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情感魅力,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高尚的情感。

二、优化中学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意义

(一)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关键作用

优化中学语文诗歌语言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具有关键作用。在语言积累方面,诗歌语言丰富多样,通过学习诗歌,学生能够积累大量的词汇、优美的语句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拓宽语言视野。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诗歌语言的含蓄性和多义性要求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联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对学生人格塑造与情感发展的积极影响

诗歌语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内涵,对学生人格塑造与情感发展具有积极影响。通过学习诗歌,学生能够感受诗人的高尚品格和爱国情怀,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其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人格品质。

(三)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推动价值

优化中学语文诗歌语言教学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具有推动价值。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诗歌语言教学要求教师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诵读品味法等,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教学方法改进方面,促使教师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诗歌语言的学习和探究,提高教学效果。

三、中学语文诗歌语言教学问题表现

(一)教学目标有待明确

当前中学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目标存在模糊、单一和脱节等问题。部分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清晰的指导,导致教学随意性较大。教学目标单一,过于注重诗歌知识的传授,如诗歌的作者、背景、字词解释等,而忽视了对学生诗歌语言感知、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选择有待优化

教学内容选择方面存在狭隘、重点偏移和深度不足等问题。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缺乏对课外优秀诗歌作品的拓展,导致学生接触的诗歌资源有限。重点偏移,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关注诗歌的背景介绍和作者生平,而忽视了诗歌语言本身的分析和赏析,使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有待多元化发展

教学方法运用上存在陈旧、单一和互动缺失等问题。部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仍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考。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师生、生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与交流,学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机制需完善

教学评价机制存在标准单一、主体局限和反馈滞后等问题。评价标准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过于注重学生的知识记忆和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诗歌语言感知、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评价。评价主体局限于教师,学生缺乏参与评价的机会,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评价结果反馈滞后,不能及时反馈给学生并指导教学改进,导致教学评价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四、中学语文诗歌语言教学优化策略

(一)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凸显语言教学核心

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目标要涵盖诗歌语言感知、理解和运用等多个层面,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同时,目标要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重点培养其诗歌语言感知能力;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鼓励其进行诗歌创作和深入赏析。

(二)精心筛选教学内容,丰富语言教学资源

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整合诗歌语言教学的核心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同时,要拓展课外资源,引入经典诗歌作品和相关评论,如古代诗词、现代诗歌等,丰富学生的诗歌阅读量。关注诗歌语言特色,选取具有独特修辞手法、节奏韵律和意象意境的诗歌片段进行赏析,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三)创新多元教学方法,激活语言教学课堂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逼真的诗歌情境,如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运用诵读品味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开展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诗歌语言的奥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四)完善科学教学评价,促进语言教学改进

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等方面,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丰富评价主体,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和家长评价,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反馈评价结果,针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教学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结语

中学语文诗歌语言教学在传承文化、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格情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通过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精心筛选教学内容、创新多元教学方法和完善科学教学评价等优化策略,能够有效提高中学语文诗歌语言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桑秀萍. 情境教学法在中学杜甫诗歌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 (11): 57-59.

[2]李鹏飞. 百年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古诗十九首》的选编与传播[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 39 (04): 25-35+124.

[3]屈永岩. 接受理论视域下的中学现代诗歌朗诵教学研究[J].嘉应文学, 2023, (16): 177-179.

作者简介:张馨悦,蒙古族,女,中国辽宁省昌图县,大学本科,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