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铁路工务线路运行速度适配性评估与动态调整管理策略

作者

孙国瑞

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 青海省西宁市 810000

引言

铁路运输效率与安全的平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线路运行速度与自身条件的适配性。随着列车提速与运量增加,部分区段因轨道老化、病害累积等问题,逐渐出现速度与线路状态不匹配的情况,成为制约运输效能的瓶颈。如何科学评估这种适配关系,并通过动态调整实现安全与效率的最优平衡,是铁路工务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对提升线路运营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一、铁路工务线路运行速度适配性的影响因素与评估指标体系

铁路工务线路运行速度适配性的核心影响因素源于线路结构特性与外部环境的耦合作用。轨道几何参数的稳定性直接制约速度适配边界,轨距偏差、水平超限及方向不良会放大轮轨冲击力,当列车速度超过线路平顺性阈值时,可能引发轮对蛇行运动加剧,导致行车安全性下降。曲线区段的曲线半径、超高设置与缓和曲线长度构成速度适配的关键约束,半径过小或超高不足会使离心力超出允许范围,而超高过大则可能在低速运行时产生偏载,加速轨道部件磨耗。道床与路基的承载性能是速度适配的基础条件。道床密实度不足或弹性衰减会削弱振动缓冲能力,在高速荷载作用下易产生道床板结或翻浆冒泥,导致轨道刚度分布不均。路基工后沉降若超过限值,会打破轨道结构的平顺性,尤其在过渡段区域,沉降差的存在会使列车通过时产生附加振动,限制可行速度提升。轨道部件的技术状态同样影响适配性,钢轨伤损、扣件松动及轨枕失效会降低线路整体承载能力,形成局部速度瓶颈。外部环境因素通过间接作用影响速度适配边界。极端天气条件下,暴雨可能引发路基边坡滑塌,积雪覆盖会改变轮轨摩擦系数,均需通过速度调整规避风险。线路周边的建筑物与设施限制也构成约束,道口密度过高或防护设施不全的区段,需降低速度以保障道口安全;桥梁、隧道等结构物的技术状态,如桥梁支座老化、隧道净空不足等,同样会对允许速度形成限制。

评估指标体系需覆盖结构性能与运行状态两个维度。结构性能指标包括轨道几何偏差幅值、道床弹性系数、路基工后沉降速率及曲线超高顺坡率,通过量化检测数据反映线路承载能力与平顺性水平。运行状态指标聚焦轮轨相互作用,如轮轨垂向力、横向力峰值及脱轨系数,通过轨旁监测设备捕捉列车动态响应特征。此外,需引入病害发展速率指标,以轨道不平顺增长率、扣件扭矩衰减速度等参数,预判线路性能演化趋势,为速度适配性的动态评估提供前瞻性依据。这些指标的协同应用,可构建全方位的适配性评估框架,精准界定不同区段的合理速度区间。

二、铁路工务线路运行速度适配性的动态评估方法与模型构建

铁路工务线路运行速度适配性的动态评估需依托全周期数据采集体系。轨检车与轨道智能监测系统形成协同感知网络,实时捕捉轨道几何参数的细微变化,通过连续采样生成轨距、水平、方向等指标的时空分布图谱。评估模型构建以多因素耦合分析为核心。基于结构力学与轮轨动力学理论,建立线路参数与允许速度的映射关系,将轨道平顺性指标转化为速度约束条件。曲线区段专项模型引入离心加速度与超高适配度参数,通过曲线半径、超高值与实测轮轨横向力的关联计算,确定曲线段最大允许速度。道床与路基评估子模型则整合承载能力参数,以道床弹性系数、路基沉降速率为变量,构建速度限值的动态修正公式。动态评估方法强调时效性与适应性。采用滑动窗口算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段处理,每间隔固定周期更新评估结果,反映线路状态的最新变化。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法处理指标间的不确定性关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参数权重,将多维度指标归一化为综合适配度指数,直观量化速度与线路条件的匹配程度。针对特殊区段如桥梁、隧道衔接段,建立专项评估子模块,考虑结构物刚度突变对速度适配性的影响。

模型校验与迭代优化机制保障评估精度。选取典型区段进行实车试验,对比不同速度下的评估结果与实际运行状态,修正模型参数以缩小理论计算与现场实测的偏差。引入机器学习算法挖掘历史评估数据中的隐含规律,通过神经网络模型自主学习线路状态演化特征,提升对速度适配性变化趋势的预判能力。建立评估阈值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线路类型、运量特征及气候条件,差异化设定各指标的安全边界,使评估结果更贴合实际运营需求。动态评估的实施流程形成闭环管理。数据采集层完成原始信息的过滤与标准化处理,剔除异常值并统一数据格式;模型计算层基于实时输入参数生成初步评估结论,输出各区段的建议速度区间;结果应用层将评估结果转化为可视化图谱,标注适配性不足的重点区段及关键影响因素,为后续调整策略制定提供精准依据。

三、铁路工务线路运行速度动态调整策略与实践应用

铁路工务线路运行速度动态调整策略需建立基于实时评估结果的分级响应机制。针对综合适配度指数处于不同区间的区段,实施差异化速度管控:适配度优异区段维持设计速度,通过强化日常养护保持性能稳定;适配度临界区段采用临时限速措施,限速值根据评估模型输出的安全边界确定,同步启动针对性养护方案;适配度不足区段立即实施降速,直至病害整治达标,降速幅度需兼顾安全冗余与运输效率,避免过度限速造成资源浪费。曲线区段的速度调整需结合超高动态修正技术。通过在线监测系统获取实时行车密度与荷载特征,当实测轮轨横向力超出预警阈值时,自动计算超高调整量,采用液压微调装置实现曲线超高的动态优化,使离心力与超高提供的向心力保持平衡,在不改变线路物理参数的前提下拓展速度适配范围。特殊区段的速度管控实施联动调整模式。桥梁与路基过渡段根据沉降监测数据动态设定速度梯度,在沉降速率超限时逐级降低通过速度,同时启动道床刚度调整方案,通过增减轨下垫板厚度优化轨道弹性匹配,减少振动冲击。隧道进出口区段结合风速与能见度监测数据,当遭遇恶劣天气影响行车视野时,自动触发降速指令,配合声光预警系统引导列车平稳通过。

实践验证显示,动态调整策略能显著提升线路运营效能。在山区铁路曲线密集区段,通过超高动态修正与速度联动调整,轮轨横向力峰值降低,曲线磨耗速率减缓,养护周期延长。在季节性沉降明显的平原路段,基于沉降监测的分级降速方案实施后,列车脱轨系数始终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同时较固定限速模式减少运输延误。特殊天气条件下的应急调整机制,使雨雾等恶劣环境中的行车事故率下降,验证了动态策略对复杂工况的适应能力。

结语

铁路工务线路运行速度适配性评估与动态调整,是实现安全与效率协同的关键。通过明确影响因素、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及实施动态调整策略,可有效解决速度与线路条件不匹配的问题。实践表明,这种管理模式能提升线路利用率,降低病害发展风险。未来需结合智能化监测技术,增强评估的实时性与调整的精准性,为铁路运输的高效安全运行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强,赵辉.铁路线路轨道几何参数与速度适配性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24,41(5):55-61.

[2]孙明,周洋.基于实时监测的铁路工务线路动态限速策略实践[J].中国铁路,2023,(8):88-94.

[3]李华,陈宇.铁路桥梁与路基过渡段速度管控及结构优化[J].铁道建筑,2025,65(3):1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