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区域教研驱动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新课标解读与教材使用的实践探索

作者

何书仪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小学

引言

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核心,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新课标聚焦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核心素养,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提出了全新要求;与之配套的教材在内容编排、主题设计、活动安排上也进行了优化,强调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化。然而,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受限于个体认知与实践经验,对新课标的理念内涵理解片面,在教材使用中仍沿用传统方法,难以将课标要求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

一、区域教研驱动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一)整合优质资源,破解个体解读难题

新课标理念抽象、内涵丰富,教材使用需结合学情灵活调整,单靠教师个体难以全面把握。区域教研可整合区域内骨干教师、教研员、专家资源,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集体研讨等形式,系统解读新课标核心要义,如梳理四大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的具体要求、分析教材单元主题与课标目标的对应关系。同时,区域内学校可共享课标解读资料、教材使用教案、教学反思案例等优质资源,帮助教师突破个体认知局限,快速掌握课标解读与教材使用的关键要点。

(二)搭建协同平台,促进实践经验互鉴

教材使用的有效性需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在教材使用中会形成差异化经验。区域教研搭建了跨校协同的交流平台,教师可围绕“新课标下某单元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文本的深度解读方法”“素养导向的教材活动设计”等主题开展研讨,分享各自的实践经验与困惑。例如,部分教师在教材阅读教学中探索出“文本研读—情境创设—素养评价”的教学路径,通过区域教研分享后,其他教师可结合自身学情调整借鉴,实现“经验共享、问题共解”,推动教师群体共同提升教材使用能力。

(三)聚焦问题解决,推动专业持续成长

区域教研以教师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为导向,针对新课标解读与教材使用中的难点开展研究。例如,针对“如何将思维能力培养融入教材写作教学”“低年级教材识字教学如何体现文化自信”等具体问题,区域教研可组织教师开展行动研究,通过“问题诊断—方案设计—教学实践—反思改进”的流程,逐步探索解决策略。

二、区域教研驱动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困境

(一)教研主题脱离实践,针对性不足

部分区域教研在主题设计上缺乏对教师实际需求的调研,过于侧重理论讲解,与教师在新课标解读、教材使用中面临的具体问题脱节。例如,教研主题仅围绕“新课标理念解读”展开,未结合教材某一单元的具体教学案例分析如何落地;或聚焦教材使用的宏观策略,未针对“低学段教材朗读教学的课标落实”“高学段教材整本书阅读的设计”等细分问题开展研讨。

(二)教研形式单一固化,参与积极性低

当前区域教研多采用“专家讲座 + 集体讨论”的传统形式,缺乏互动性与实践性。专家讲座以单向知识输出为主,教师被动接受,难以深入参与;集体讨论常因时间有限、参与人数多,导致部分教师缺乏发言机会,研讨流于形式。此外,教研活动多集中于线下,受时间、空间限制,部分教师无法参与。

(三)教研成果转化薄弱,长效机制缺失

区域教研虽能产出课标解读方案、教材使用策略、优秀教案等成果,但缺乏推动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一方面,教研成果多以文字资料形式发放,未针对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学情差异提供个性化应用指导,教师难以直接借鉴;另一方面,区域教研未建立成果应用后的反馈与改进机制,无法跟踪教师在教材使用中应用教研成果的效果,也未能根据反馈调整教研内容,导致教研成果与教学实践脱节,无法持续驱动教师专业发展。

三、区域教研驱动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策略

(一)立足需求调研,设计靶向性教研主题

区域教研需以教师需求为核心,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方式,系统梳理教师在新课标解读与教材使用中的真实问题,如“新课标核心素养如何细化为课时目标”“教材拓展资源的选择与使用方法”“教材作业设计如何体现素养导向”等。根据问题类型分类设计教研主题,形成“基础解读—实践应用—难点突破”的主题体系:基础解读类主题聚焦新课标核心概念、教材编排逻辑。

(二)创新教研形式,提升教师参与深度

丰富区域教研形式,增强互动性与实践性。一是开展“案例式教研”,选取区域内教师的新课标教材使用课例,组织教师观看后围绕“课标目标的落实情况”“教材处理的优缺点”开展研讨,通过案例分析深化理解;二是推行“行动式教研”,将区域内教师按学段、按主题分组,围绕某一教材使用问题开展集体备课、同课异构、课后反思,让教师在实践中探索策略;三是利用线上平台开展“异步教研”,教师可在线分享教材使用心得、提交困惑,教研员与骨干教师定期在线答疑,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提升参与便利性。

(三)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构建长效发展体系

建立“教研成果生成—转化—反馈—优化”的长效机制。首先,在教研过程中同步生成可操作的成果,如新课标解读手册(分学段、分主题)、教材使用指南(含教学目标设计、活动设计、评价设计)、典型课例视频及反思等,确保成果具体、实用;其次,开展“成果试点应用”,选取部分学校试点应用教研成果,区域教研员跟踪指导,帮助教师结合学情调整应用策略;最后,建立反馈优化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收集教师在成果应用中的问题与建议,定期组织教研团队优化成果内容,并将优化后的成果在区域内推广,形成“教研—实践—反馈—优化”的闭环,持续驱动教师专业发展。

结束语

区域教研作为推动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课标解读与教材使用中发挥着资源整合、经验互鉴、问题解决的关键作用。尽管当前实践中面临主题针对性不足、形式单一、成果转化薄弱等困境,但通过立足需求设计主题、创新教研形式、完善长效机制,可有效提升区域教研的实效性。未来,区域教研需进一步聚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需求,持续优化教研模式,让新课标理念真正落地于教材使用实践,助力小学语文教师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J].小学语文教学,2025,(24):89.

[2]马丽霞,钱红刚.小学语文教师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下的备课模式探索研究[J].知识文库,2025,41(13):154-157.

[3]王丹.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学习动力提升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