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测绘与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研究

作者

王斌彬

天津市测绘院有限公司 天津 300380

引言

城市地下管线作为“生命线工程”,其密集交错的网络支撑着城市正常运转。传统以二维图纸为主的管理模式,难以应对管线突发故障时的快速定位需求,也无法直观反映管线与周边环境的空间关系。三维可视化测绘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出现,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技术路径——如何将深埋地下的管线网络转化为可交互的三维模型以及如何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并与多部门共享解答这些问题,对提升城市管线管理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测绘与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现实困境与技术瓶颈

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测绘与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面临多重困境。管线数据采集方面,不同权属单位测绘标准不统一,形成“数据孤岛”;既有管线历史资料存储缺乏空间坐标关联,数字化转换易产生位置偏移,老旧城区部分管线档案缺失,致三维建模原始数据不足。技术上,三维建模精度受复杂地质条件影响,传统探测手段难精准区分相邻管线位置,模型易失真;动态更新机制不完善,数据录入滞后,应急抢修可能误判。数据融合与共享存在障碍,不同类型管线专业属性差异大,现有 GIS 平台难以全要素统一存储与关联查询,跨部门共享易信息丢失;三维可视化渲染效率低,移动端硬件性能限制问题更突出。系统功能与实际需求脱节,多侧重静态展示,缺乏实用空间分析功能,难以支撑规划决策;安全防护技术滞后,数据泄露威胁城市安全。这些困境相互叠加,制约系统向智能化、精细化发展。

二、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测绘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核心架构与实现路径

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测绘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核心架构采用“数据层-功能层-应用层”的三层体系。数据层以时空数据库为核心,整合多源异构管线数据,包括三维点云数据、权属属性数据及动态监测数据。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不同格式数据的规范化存储,采用时空索引技术提升大规模数据的检索效率,为上层功能提供结构化数据支撑。功能层构建于数据层之上,包含三维建模引擎、空间分析模块与数据管理工具。三维建模引擎支持从点云数据到实体模型的自动转换,通过参数化建模技术生成包含管径、材质、埋深等属性的管线三维模型,并支持模型细节层次的动态调整。空间分析模块集成碰撞检测、覆土厚度计算等专业功能,基于三维拓扑关系实现管线空间关系的智能判断,为规划设计提供量化依据。数据管理工具具备版本控制与权限管理功能,确保数据更新的可追溯性与访问安全性。应用层面向不同用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界面,包括面向管理部门的决策支持平台、面向施工单位的现场作业终端及面向公众的信息查询接口。各界面通过统一接口与功能层交互,实现数据的按需调用与成果的多样化展示,支持 Web 端与移动端的跨平台访问,提升系统的易用性与普及性。

系统实现需依托多技术协同推进。数据标准化方面,制定涵盖数据采集、格式转换、属性编码的全流程规范,开发数据校验工具自动识别异常数据,通过坐标转换模型实现不同坐标系数据的精准融合。三维建模优化采用多尺度建模策略,对重点区域采用高精度建模,对非关键区域简化模型细节,平衡建模精度与系统性能。动态更新机制通过物联网技术与人工录入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在关键管线节点布设传感器实时采集状态数据,结合施工报备系统实现新建管线信息的同步录入,利用增量更新算法减少数据传输量。跨部门数据共享依托政务云平台搭建数据交换中心,采用联邦数据库技术实现各单位数据的逻辑集中与物理分散,通过数据脱敏处理保障敏感信息安全。系统集成测试需覆盖功能完整性与性能稳定性,通过模拟大规模管线数据加载测试系统响应速度,针对复杂场景验证空间分析功能的准确性,结合用户反馈迭代优化界面设计,最终形成兼具专业性与易用性的一体化管理系统。

三、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测绘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效能与实践验证

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测绘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效能在城市新区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在管线规划阶段,系统通过三维空间分析可提前识别不同管线间的交叉冲突,结合覆土厚度模拟优化管线敷设方案,减少施工阶段的设计变更。某新城建设中,借助系统完成的综合管廊规划,使管线交叉冲突率较传统方式降低,施工返工成本显著减少。老旧城区改造场景下,系统展现出数据整合与可视化的优势。通过融合历史档案与新测数据构建的三维模型,可清晰呈现年代久远的隐蔽管线走向,为道路开挖施工提供精准指引。在某旧区更新项目中,基于系统的管线定位功能,成功规避了 3 处未登记的老旧燃气管线,避免了潜在安全事故。应急抢修中的响应效率提升是系统实用价值的关键体现。当发生管线泄漏等突发情况时,系统可快速定位故障点并调取周边管线分布信息,结合三维剖切功能分析影响范围,辅助制定抢修方案。某城市供水主干管破裂事故中,借助系统实现了故障点定位与抢修路径规划的一体化处理,抢修时间较传统流程缩短。

实践验证通过多维度对比展开。将系统输出的管线位置数据与现场开挖验证结果比对,平面位置与埋深误差均控制在行业标准范围内,满足工程应用精度要求。针对多部门数据共享的有效性,通过跨单位协同案例表明,系统的数据交换功能可使各部门获取所需信息的时间大幅减少,打破了传统纸质档案传递的低效模式。长期运行效能评估显示,系统的动态更新机制可保障数据时效性,某试点区域的管线数据鲜度维持在较高水平,基本实现与实际建设进度的同步。用户反馈表明,三维可视化界面的直观性降低了操作门槛,基层管理人员的系统使用率显著提升,证实了系统在实操层面的适用性。这些应用成效与验证结果,共同彰显了该系统在地下管线精细化管理中的核心价值。

结语

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测绘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推动了管线管理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转型,其三维可视化功能与动态管理能力,有效提升了管线规划的科学性与应急响应的效率。实践验证了系统在复杂场景中的应用价值,但数据采集精度与跨部门协同仍需突破。未来需强化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完善系统的兼容性与扩展性,进一步发挥其在城市更新、智慧市政建设中的支撑作用,为地下空间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强,李明.基于 GIS 的城市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研究[J].测绘通报,2023,52(6):156-160.

[2]陈红,等.地下管线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践[J].地理信息世界, 2024,31(4):88-93.

[3]张伟,等.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地下管线管理中的应用效能分析[J].工程勘察,2023,51(8):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