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火电厂集控值班人员应急响应能力提升与案例分析

作者

胡坤

国家电投集团江西电力有限公司分宜发电厂 江西省新余市 338000

引言

提升火电厂集控值班人员应急响应能力,不仅是人机协同水平提升的战略要求,更是运行安全管理体系完善的关键组成。为实现应急处置的标准化、精准化与高效化,需从组织机制、技术路径、培训模式与信息支持四个维度构建响应能力提升体系。

、应急响应能力提升路径设计

(一)应急响应能力结构模型构建

提升值班人员应急能力需从能力体系结构入手,明确各类能力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通过建立由知识认知层、信息处理层、技术执行层和协同调度层组成的能力模型,可系统化解析人员在故障应对过程中的认知、分析、执行与配合行为。知识认知层关注运行理论、设备原理与常见故障模式的掌握;信息处理层聚焦数据辨识与策略推导能力;技术执行层强调操作指令落实与动作规范执行;协同调度层则涵盖团队沟通协调与任务协作效率。结构化模型可作为能力诊断工具与培训体系建设依据,增强培训针对性与管理有效性。

(二)应急技能模块化培训体系设计

在能力结构基础上,应构建基于典型故障场景与处置流程的模块化培训体系。各模块围绕真实运行事件设计,如锅炉水位异常控制、汽轮机超速防范、电气失压处理、控制系统失联响应等场景,制定技术要求、流程节点与风险控制要点。培训方式应融合理论讲解、现场演练、仿真推演与技能复盘等形式,强化应急反应的实战性与操作规范性。培训过程中通过过程评价与行为分析手段,实现从知识掌握到实操能力的全面锻造,构建具有岗位适应性与任务应变力的值班人员队伍。

(三)实战化评估机制与能力等级制度建立

为推动应急能力持续提升,应设立科学的评估与分级机制,构建覆盖应急行为全过程的能力评价体系。评估维度包括故障识别准确率、响应时效性、操作合规性与协同配合效率等,通过日常运行表现、培训考核数据与仿真演练结果进行量化评分,形成动态能力画像。根据评估结果设立能力等级认证体系,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与专家级别,对应不同任务授权范围与岗位适配标准,保障人岗匹配与责任履行有效性。等级制度还应与激励机制结合,激发人员持续进阶动力与应急能力提升主动性。

二、应急处置流程机制优化策略

(一)故障分类响应流程图构建

针对火电厂典型运行故障,应构建统一的响应流程图体系,对故障识别、判断路径、策略执行与指令传达进行流程化编排。流程图需依据故障等级分类,设定各级响应链条及时间要求,明晰各岗位职责界面与执行任务标准,支持快速识别与精准处置。系统中流程图应具备动态更新能力,结合运行数据实时修正策略节点与优化路径选择,保持流程指导的实效性与决策辅助能力。

(二)响应任务清单管理机制设置

构建任务清单机制,有助于将复杂的应急响应过程拆解为可管理的执行单元。任务清单应覆盖故障确认、指令实施、检修启动、协调配合、信息反馈等关键操作点,为值班人员提供任务驱动型处置路径。系统平台应支持任务自动生成、状态反馈、执行标记与流程闭环追踪,实现任务透明化、执行可视化与状态实时化。通过任务清单管理,可有效减少疏漏、避免重叠操作、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响应行为的组织化程度与流程执行质量。

(三)跨岗位应急联动调度机制设计

应急响应通常需要各专业岗位密切配合,为此应建立涵盖多角色联动的调度机制与组织平台。调度机制应通过统一系统平台设定信息传递路径、任务分派逻辑与权限控制规则,实现各岗位任务衔接与进度同步。调度平台应支持多层级响应模型,涵盖单点调度、区域联动与中心统筹三种模式,满足不同规模应急事件的处置需求。通过调度机制的规范化与智能化,可形成指令清晰、任务协同、执行同步的高效处置体系,增强整体响应能力与团队组织力。

三、火电厂集控值班人员应急响应案例分析

(一)典型应急场景类型与响应过程解析

火电厂运行中常见的应急场景主要包括主设备参数越限、电气保护跳闸、控制系统通讯中断、辅机失效以及外部干扰导致运行不稳定等。各类场景在触发机制、影响范围与处置需求上存在差异,需值班人员根据实时监测数据与运行规律迅速辨识事件类别,并结合工艺流程进行响应策略制定。典型场景中,系统表现为参数突变、报警指示联动或设备状态异常,值班人员需通过趋势分析与联锁关系判断故障性质,随后按照预设响应流程执行操作指令,并同步调度相关专业协作处理。整个过程要求人员具备准确识别能力、规范操作行为与高效协同意识,以保障机组安全运行和事故影响最小化。

(二)应急反应过程中的能力应用与表现分析

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值班人员综合应用了多个维度的能力体系,包括故障识别能力、系统理解能力、操作执行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等。在事件识别阶段,快速准确地判定设备异常信号来源与故障触发条件体现了信息处理能力的水平;在策略制定阶段,对工艺逻辑、设备连锁与安全边界的理解影响了处置效果的成败;在执行阶段,规范有序地完成指令操作、保障运行参数逐步恢复,则反映了现场技术执行的精准性;而在与检修、安全及管理部门联动时,对任务协同的组织能力与沟通效率则决定了整体响应系统的协调程度。通过对多个场景的归纳分析,可发现高应急水平的值班人员通常具备扎实理论基础、高度敏感反应意识与良好问题引导能力,是运行稳定与风险可控的重要保障。

(三)流程规范性与系统支撑机制的重要作用

应急响应体系不仅依赖人员能力,也与运行管理流程的规范性和系统工具的支撑水平密切相关。在典型事件处置中,如无明确流程框架或任务链定义,值班人员易陷入判断混乱或操作失序,影响事故控制效率。相应地,规范化流程图、任务清单管理及等级划分机制可有效指导人员行动路径、明确职责分工与响应节点,提升系统组织效能。同时,智能辅助系统如预警平台、知识库、调度系统的有机配合能大幅度降低决策盲区与操作风险,形成可靠的信息保障与技术支撑基础。因此,案例总结反映出,应急响应能力的提升不仅需强化人的素质与技能,也需优化制度规范与信息工具应用,构建人—机—管理三位一体的协调应急体系。

结论

提升火电厂集控运行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是保障火电厂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举措。通过完善应急培训体系、加强应急演练管理、提高运行人员应急意识、建立应急处理知识库和优化应急管理机制等措施,并按照科学的实施步骤进行推进,能够有效提高集控运行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降低事故风险,确保火电厂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提升方案,以适应火电厂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才进.如何提高火电厂集控运行人员事故处理能力[J].品牌研究,2018,(06):294-295.

[2]黄知,卢裕义.火电厂 DCS 控制系统故障的应急处理和预防措施[J].山东工业技术,2018,(02):124.

[3]陈鹏,郭亮.火电厂DCS 控制系统故障的应急处理及预防措施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6,36(2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