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测图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讨
李敏
身份证号码:411082199106138415
引言
城市规划是引导城市科学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涉及土地利用、交通网络、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传统城市规划多依赖于手工测量、纸质图件等方式,存在数据更新不及时、信息精度不足、空间管理滞后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城市管理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和遥感测绘技术的发展,数字测图技术逐渐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工具,其基于遥感影像、GPS、GIS等多源空间信息,能够快速获取城市空间数据,并通过数字处理和分析,为城市规划提供精准、动态的空间信息支撑。
本文从数字测图技术的基本内涵与工作流程出发,深入剖析其在城市规划实践中的多维应用,并结合当前技术应用中面临的挑战,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旨在为数字测图在城市规划领域的深化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1 数字测图技术概述
1.1 技术定义与发展历程
数字测图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地表空间对象进行采集、处理、表达与管理的测绘过程,是现代测绘数字化和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其涵盖了卫星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无人机摄影测量等多种技术手段,通过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数字化建模,最终生成具有可视化与可计算特性的城市空间数据产品。
从发展历程来看,数字测图经历了由模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转变的过程,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高精度定位设备的普及,数字测图逐步从二维平面走向三维建模与实时数据处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1.2 技术构成与关键流程
数字测图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空间建模与成果应用四个环节。数据采集阶段采用无人机航摄、卫星遥感、地面激光扫描等技术获取城市空间信息;数据处理阶段包括图像纠正、拼接、分类和坐标统一等操作;空间建模则依据实际需求构建二维地图或三维模型;成果应用则广泛体现在城市规划、交通设计、环境监测、应急管理等场景中。
现代数字测图强调实时性与多源融合,通过物联网设备与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城市动态状态的精准捕捉与实时更新,为城市规划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 数字测图在城市规划中的关键应用
2.1 城市用地资源调查与评估
城市用地的科学评估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传统用地调查方式受限于调查效率与测绘精度,往往无法满足快速城市化带来的高频更新需求。数字测图技术通过遥感影像与空间分析模型,可实现对城市用地类型、用地效率及空间分布的精细化管理。例如,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可识别不同功能区的土地使用变化趋势,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开发边界划定提供直观支持。
此外,结合历史遥感数据与GIS技术,能够构建城市用地演变动态模型,预测未来用地结构变化,为城市更新、旧城改造等规划任务提供趋势研判基础。
2.2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辅助
数字测图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交通路网、水利工程、管网系统等基础设施的规划与设计中。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与数字表面模型(DSM),可精确分析城市地形地貌,为道路选线与排水系统布设提供科学依据。在交通规划方面,利用数字地图与出行行为数据结合,可实现智能交通仿真与最优路径规划,提升路网设计合理性。
在地下基础设施管理中,通过激光雷达与BIM技术融合的数字测图手段,可实现地下空间三维建模,解决“见图不见物”问题,减少重复开挖和事故风险,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智能化水平。
2.3 城市生态与环境空间分析
城市绿地、水体、生态廊道等环境空间的规划与保护,也是数字测图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通过多时相遥感影像分析,能够识别城市绿地覆盖率变化、水体面积波动及城市热岛效应的分布情况,为绿色城市规划提供支持。
结合多源环境监测数据,数字测图系统还可用于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如城市生态敏感区划定、生态缓冲带设计等。特别是在应对城市洪涝、气候异常等自然灾害方面,其快速建图与空间演算功能可为应急预案提供即时、精准的空间数据支持。
3 当前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
3.1 技术集成度不高
尽管数字测图技术本身具备高效性与准确性,但在具体城市规划项目中的应用常常存在技术集成难度大、部门协同不畅的问题。一方面,不同测绘设备与系统平台间存在数据格式不统一、接口标准不兼容的现象;另一方面,规划、测绘、国土等相关部门之间信息壁垒较大,导致数据共享与联合建模效率低下,影响了技术应用的整体效益。
3.2 空间数据更新滞后
城市空间数据具有高度时效性,尤其是在城市扩张、建设密集区域,地形地貌变化频繁。然而,在现实应用中,由于缺乏高频更新的机制与资源投入,数字测图数据常常存在滞后问题,影响了城市规划中数据的参考价值。部分中小城市仍使用数年前的影像资料,存在决策失准与管理脱节的风险。
3.3 专业技术人才不足
数字测图技术需要具备遥感、GIS、数据建模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而当前不少城市规划单位在专业技术人员配置方面仍较薄弱,导致在应用过程中出现误判、技术误用等问题。此外,部分人员对新型测绘工具认知不足,存在“重工具轻应用”的现象,限制了技术潜能的发挥。
4 提升数字测图应用水平的优化路径
4.1 加强多系统平台的数据融合能力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城市规划需求,应推动数字测图技术与BIM、CIM(城市信息模型)、物联网系统的融合,构建统一的空间信息管理平台。通过设定统一的数据标准与接口协议,提升不同测绘系统间的协同能力,实现多源空间数据的无缝集成,为城市规划提供全面的数据基础。
4.2 构建高频更新机制与动态监测体系
城市管理部门应加大投入,建立基于无人机遥感与实时数据采集终端的动态监测网络,对重点区域实现高频率、自动化的数据更新。通过构建“城市信息地图”动态数据库,为城市规划部门提供实时、精准、可追溯的空间信息支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与实时响应能力。
4.3 提升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与跨界融合能力
应通过高校课程建设、在职培训与行业认证等方式,提升从业人员对数字测图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同时鼓励地理信息工程、城市规划、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培养具备空间思维能力、掌握多技术工具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数字测图在城市规划领域的深度拓展与创新应用。
结论
数字测图技术作为城市规划领域中日益重要的空间信息工具,凭借其精准、直观、动态的特点,有效弥补了传统测绘在时效性、精度与可视化方面的不足。其在城市用地管理、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评估等方面均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尽管当前在技术集成、数据更新与人才配置方面仍存在一定挑战,但随着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数字测图将在城市规划中发挥更为关键的支撑作用。未来,通过系统的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建立健全高效协同的技术平台与人才体系,将为构建科学、高效、可持续的城市空间结构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军. 数字测图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 城市勘测, 2021(12): 43–46.
[2] 王超. 遥感与GIS技术在城市用地监测中的集成应用[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2(07): 91–94.
[3] 孙伟. 城市规划中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优化路径探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20(10): 112–115.
[4] 李媛媛. BIM与GIS融合技术在城市信息建模中的应用前景[J]. 建筑技术开发,2023(03): 67–70.
[5] 郑斌. 浅谈数字测图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关系[J]. 测绘科学, 2019(11): 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