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打通例题讲解与练习反馈闭环的小学数学课时效率提升策略

作者

展会春

陈院小学 742500

引言

在“双减”以及核心素养的当下时代,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也成为了小学数学重要议题之一,以往传统的教学中常常存在着例题讲解和练习反馈的割裂情况发生,学生的学习链条中断,对于知识的理解较为停留在表面[1]。本文试图借助调查与案例的方式,尝试探索一条能够“例题-练习-反馈”闭环路径来实现课堂教学的从“注重结果”向“关注过程”的转变的研究,同时也能够有效改善当下课堂教学的状况,在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提升的同时,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和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发挥促进作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一些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里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直接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主动性,在例题讲解过程中只是机械地呈现解题步骤与答案,并未引导或启发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氛围因而显得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难以调动起来,无法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并灵活运用[2]。

(二)练习设计缺乏针对性

在练习与反馈环节,很多老师布置的练习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不结合例题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练习,练习难度往往出现“两极化”,要么过难,导致学生望而却步,要么过易,起不到巩固和提升的作用。练习类型单一,偏向于书面的计算类练习,缺少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练习,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评价不全面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采用考试成绩进行评价,结果导向明显,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表现和努力程度,教师只关注答案的对错,缺乏对学生解题思路、方法选择和思维发展过程的评价,这种片面评价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持续动力[3]。

(四)师生互动不足

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不足,教师更多是单向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交流的方式也只是简单的提问和回答,缺乏讨论和思维碰撞,学生也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少表达和交流的空间。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明显受限,并且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例题讲解与练习反馈闭环的理论基础

(一)认知心理学基础

认知心理学重视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信息加工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例题讲解是知识输入的重要部分,练习则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加工和应用的过程,反馈让学生可以及时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若构建“例题-练习-反馈”这一闭环,则可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当学生在练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给出的反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并修正错误,还可以促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下,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利用相关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的过程。例题讲解为学生提供知识的情境和范例,练习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现知识再建构的过程,而反馈是通过师生或同伴间的交流互动,使学生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建构。小组练习后,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分享多种解题方法,进一步扩展和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最优化理论基础

教学最优化理论强调在既定条件下追求最佳教学效果,构建例题讲解与练习反馈的闭环有益于科学安排课堂时间以及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例题讲解让同学们可以快速锁定重点知识,练习及时实现巩固和应用,反馈环节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精准指导,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课堂更加契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而达成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具体策略

(一)精心设计例题讲解

在例题讲解课堂体验的问卷调查中,很多同学认为例题讲解过于机械,很难理解概念。一次分数乘法课堂实验,老师并没有直接展示运算过程,而是先出示“披萨分享”的情境,让学生尝试用画图、分段标注等方式逐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数量关系,小组讨论后,学生给出了许多种表示方法,教师再通过开放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抽象概念。课堂观察显示,这种讲解更符合“生活情境—数学模型—概念抽象”的递进路径,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分层优化练习设计

课堂调查发现,单一、机械的练习不能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教师在“长方形面积”一课中设计了三类练习,基础题计算常见面积,提升题比较不同分割方式的结果,拓展题联系生活中的花坛规划,实验结果显示,学生做完练习后发现“方法不同,结果一致”,于是开始热烈讨论。案例分析表明,分层练习设计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多样性,课堂变得积极、生动起来。

(三)建立多元化的即时反馈机制

访谈时有学生说“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在一次课堂实验中,老师在一道应用题完成后安排“错题展示环节”,让学生将不同的错误解法写在黑板上,由同学逐一指出错误原因,最后老师总结。通过案例可以发现,这种做法培养了学生“敢于暴露错误—共同修正—自己去思考”的学习习惯,课堂也从单向讲评变成了共同探究的课堂场域。

(四)基于信息技术的更新教学支持

课堂观察发现,在基于信息技术的更新教学支持下,传统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学生难懂,实验班里教师用几何画板做剪拼转化操作,学生亲身体验面积守恒原理,课后在线平台给不同层次学生推送个性化练习,生成学情反馈,教师根据这些进行讲解,对照班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不如实验班理想,这表明信息技术让课堂直观性提升,也实现了因材施教。

(五)加强互动合作的课堂生态

课堂调查显示,在“可能性”单元中,学生希望课堂中增加实验与讨论。于是教师在课堂实验中安排小组活动,用纸牌模拟随机事件的发生,要求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及推理过程。在讨论中,学生对“公平性”展开了争论,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从“体验”走向“理性分析”。案例研究表明,互动合作的课堂生态促使学生成为探究者,在探究中不仅获得知识,还培养了交流与合作能力。

(六)优化课堂时间分配

课堂调查发现,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存在“讲得太多、反馈太少”的问题,实验研究中,一堂 45 分钟的“除法竖式”课被重新安排时间,10 分钟观察例题,20 分钟分层练习,15 分钟即时反馈与总结,课堂观察显示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动手思考,课堂节奏紧凑高效,形成完整的“例题—练习—反馈”环路,避免了环节脱节。

四、结论

打通例题讲解和练习反馈的闭环,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精心挑选例题,实施即时反馈,开展多样化互动,借助信息技术提供支持,就能逐步形成高效的闭环教学体系,这一体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知识,也能提升课堂参与度和教师的教学效能,虽然在执行过程中会碰到时间分配,师生适应度和技术条件等方面的问题,但这些困难都可以通过不断实践和调节逐步解决,所以,要积极引导教师探索并应用这种闭环教学模式,在不断反思与改进中真正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嘉婷.提升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的教学策略[J].小学生(上旬刊),2025,(07):49-51.

[2]刘敏.以兴趣和效率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5,(Z1):32-35.

[3]姚飞.运用问题链教学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J].小学生(中旬刊),2025,(06):4-6.姓名:展会春,性别:女,出生年月:1980 年 3 月,籍贯:甘肃,民族:汉,学历:大专,职称:中小学二级研究方向:教育教学。